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下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7版:中国石化报07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储层改造技术迈向绿色智能新时代

2024年12月09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张旭东
16.8K

    □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完井中心经理  张旭东

    在全球能源需求持续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双重背景下,油气资源的高效开发成为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储层改造与保护技术作为油气田开发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重要性日渐凸显。

    近年来,针对深层高应力、低渗透及复杂地质储层难以有效开发的难题,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简称:工程院)经过研究探索,研发出超临界二氧化碳压裂技术,巧妙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的低黏度、高扩散性,显著提升了裂缝网络的复杂程度与渗透率,尤其适用于深层、低渗储层,成功实现了复杂储层的高效开采与碳的有效埋藏。在东濮老区致密油、页岩油的勘探实践中,工程院创新实施了“前置二氧化碳增能+渗吸驱油+复杂缝网压裂”现场试验,取得了东濮老区的勘探突破。对于页岩气开发,工程院秉持“多层系、立体式、井工厂”先进压裂改造理念,形成了“密切多段少簇+双暂堵+高强加砂体积”压裂技术,有效促进了各簇裂缝的均衡扩展,净压力显著提升,缝网比例提高30%以上、SRV(储层改造体积)提升118%以上、导流能力增强了3倍以上,助力东页深2井、丁页7井、新页1井、兴页9井和雷页1井等探井喜获高产,同时推动了綦江、东溪、新场、普光二叠系等页岩油气区块勘探取得重大突破。在西北,工程院研发的屏蔽高导流酸压技术及耐高温复合分段酸压工具,在超深断缝体碳酸盐岩储层中大展身手,成功实现了8000~9000米超深层高效改造,一批“千吨井”应运而生。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蓬勃发展,储层改造技术亦加速迈向无人化、智能化、可视化的新时代。目前,工程院正在开展智能压裂技术研究,期望通过自动化压裂机组与智能压裂系统的有机耦合,实现对压裂过程的实时监测与优化调节,并自动调整机组参数,保证施工参数准确、快速调整到位,大幅提高作业效率、降低操作风险和成本,推动压裂施工控制从人为经验操作进入自动、智能控制的新阶段。

    随着环保意识增强,环保型压裂液等改造材料的研发成为热点。新一代环保压裂液,如可降解聚合物基压裂液的稠化剂为低分子多糖表面活性剂,具有多糖自交联及表面活性剂卷曲、缠绕的双重特点,不仅有良好的携砂能力和裂缝导流性能,而且在使用后可自然降解,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同时,对压裂作业完成后试油期间返排的大量压裂液,可通过加强处理和重复利用,大幅提高循环使用效率,减少水资源的消耗。现场应用显示,这些环保型材料在提高油气产量的同时,能有效降低对地下水和土壤的影响,推动油气开采绿色转型。

    面对环境保护与资源高效利用的双重挑战,储层改造与保护技术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一方面,随着油气藏复杂程度不断提升,如何在确保高效安全进行储层改造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亟待攻克的难题。另一方面,如何在技术创新与成本控制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也是行业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为此,应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特别是加强跨学科、跨领域的深度合作;强化智能化、自动化技术的广泛应用,构建“地质模型-裂缝模型-方案设计-裂缝监测-实时调控-机组协同”的闭环应用体系,有效降低运营成本;加强环境监测与评估工作,确保所有改造工作均符合环保标准;积极推动行业标准与法规不断完善,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监管体系,引领行业向绿色、低碳、可持续的未来稳步迈进。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