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下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3版:中国石化报03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海拔3400米的“生命救护站”

2025年03月11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代泽万 苏杨秀怡
16.8K

    代泽万 苏杨秀怡

    “边布老弟,一来到这里我就觉得亲切,今天专门给你带了自家风干的牦牛肉,快尝尝。”

    2月25日,藏族司机扎西开着他那辆老旧的大卡车,驶入云南迪庆石油巴斯巴加能站。车一停稳,他就握着站长边布都吉的手唠起家常。

    时光回溯到15年前冬天的一个夜晚,“滴滴——”响亮的喇叭声打破了巴斯巴加能站的宁静。当时的站长赵甸生迅速披上外套冲了出来,只见一辆大卡车缓缓驶进站内,车上下来一个裹得严严实实的小伙子,嘴唇已经发紫,刚喊出“救——救我——”,便倒在了地上。

    赵甸生迅速将他扶进休息室,熟练拿出便携式氧气瓶急救。随着氧气输入,小伙子脸色恢复,呼吸也平稳了。他满含感激地看向赵甸生,眼眶湿润。

    这个小伙子就是扎西。从那以后,扎西师傅把巴斯巴加能站当成了旅途中温暖的依靠,每次拉货路过,都会特意进站和赵甸生聊聊天。

    2022年8月,在巴斯巴加能站坚守17年的赵甸生,因工作调动前往白塔加能站担任站经理,但他把站内的温情与“缺氧不缺精神”的信念传递给了新任站长边布都吉。如今,在边布都吉的带领下,这支平均年龄28岁的年轻队伍,牢记初心,让巴斯巴加能站成为迪庆石油唯一的万吨站。

    巴斯巴加能站位于海拔3400米的滇藏咽喉要塞,是中国石化在云南海拔最高的站点,也是滇藏线上司机和游客的关键补给站。这里年均气温仅4.7摄氏度,冬季最低达零下27摄氏度,全年有霜期156天。这片藏语意为“心中的日月”的土地,有壮丽雪山,也有锅庄舞、藏戏等非遗文化,充满神秘魅力。然而,高海拔带来的挑战同样严峻。这里空气稀薄,含氧量仅为内地的65%左右,稍快步行就可能气喘吁吁,稍不注意就会引发高原反应。像扎西师傅这样奔波在路上的户外劳动者和司乘人员,随时可能引发高原反应。

    为解决高海拔地区“吸氧难”的问题,2023年,云南石油借着中国石化“有氧驿站”惠民工程的东风,在进藏主干道及高海拔地区建成36座“有氧驿站”,其中9座旗舰站、27座标准站,覆盖路线超470公里。这些坐落于高山峡谷之间的驿站,全力守护着过往人员生命健康,切实履行承诺,打通为美好生活加油的“最后一米”。截至目前,云南石油“有氧驿站”接待了大量户外劳动者和过往旅客,为高反及身体不适人员提供救助万余次。

    2024年以来,云南石油继续完善服务,发挥差异化优势,从高原群众需求出发,探索多元服务模式。“有氧驿站”不仅提供吸氧服务,还配备休息室、卫生间、手机充电站,同时提供旅游咨询和道路指引。条件允许的站点配备了淋浴间和简易维修工具,满足客户多样需求。

    在云南石油的精心改造下,巴斯巴加能站转型为滇藏线上的“生命救助站”。他们利用面向公路的墙体手绘,打造“我在云南海拔最高的加能站等你看梅里、找自己”热门IP,吸引客户进站。他们还设立了地方特色商品专区,激发客户进站消费热情,成为网红打卡点和能量补给站。一时间,众多进藏车队和当地居民纷纷前来,“巴斯巴”成为云南石油亮眼的名片。

    一座驿站,成就一个品牌。云南石油扎根云南,不断提升“有氧驿站”品牌影响力,践行“能源至净,生活至美”理念,让中国石化的金字招牌在云岭大地闪耀。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