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日期检索
“氢”情呵护“东方氢岛”2025年01月27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黄嫣然 马玲 张莹 张欢 蔡廷永
孟召菏 刘 强
本报记者 黄嫣然 马 玲 张 莹 张 欢 蔡廷永 通讯员 孟召菏 刘 强 1月23日,记者跟随青岛真情巴士30路氢能公交车从大窑西站出发,驶入海河路加氢站。该站位于青岛炼化氢能“产研加”示范园内,占地逾1万平方米,由青岛炼化自主建设、生产、运营。 公交车司机管延河把车稳稳停靠在加氢机旁,下车关闭车辆电源总开关,等待加氢。加氢站员工高岗热情迎上前,为车辆夹好静电夹消除静电。随后,将加氢枪与加氢口对接固定,氢气随之注入公交车的储氢罐内。记者看到,加氢机电子屏幕上显示着本次加氢的总量、压力、单价、总价等数据。 管延河告诉记者:“这个车又环保又轻巧,是我开过最好开的公交车,不管起步、运行还是停车,就是一个字‘稳’,加一次氢能跑300公里,特别省心。”管延河所驾驶的30路氢能公交车,运行线路途经多个学校和景区,配合车身上的“新动能,氢真情”标语,仿佛一块“活招牌”,宣告新能源出行方式悄然而至。 海河路加氢站自去年10月22日投运以来,累计加氢近1500车次,每天最多加氢30车、四五百公斤,有效解决了青岛市氢能公交车加氢难的问题。高岗指着2公里外一水之隔的青岛炼化厂区,告诉记者:“我们的氢气全部是青岛炼化的工业副产氢。” 记者离开加氢站,前往氢能生产厂区,途中看到水面上大片深蓝色光伏板在夕阳下泛着柔光。进到厂区,映入眼帘的是两个像集装箱一样的白色装置,上面写着“向光要电、向海要氢”。青岛炼化发展规划高级专家梁峰告诉记者:“这是我国首个工厂化海水制氢科研项目。” 装置外排列着银色、绿色、蓝色、黄色等管线,每一条管线都有特殊的用途。梁峰指着一根大拇指粗细的银色管线说:“它连着公司的管网系统,输送的是用海水制取的优质氢气。目前项目正处于科研攻关阶段,量产后将打通公司绿电制绿氢的全产业链。” 科学技术部和山东省政府实施的“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工程,提出把青岛打造成“东方氢岛”。梁峰笑着说:“海河路加氢站位于青岛炼化厂区东部,是青岛首座也是唯一的商业加氢站,就像一个微缩的‘东方氢岛’。” 夜幕降临,炼化装置的灯都亮起来了,像璀璨繁星,一水之隔的加氢站也亮起了灯,“中国石化氢能”几个大字在夜色中格外夺目,倒映在水中随波荡漾。“这片水域今年将新建40兆瓦的光伏发电项目,实现青岛市氢能交通用氢的绿氢替代,在我们的‘氢’情呵护下,‘东方氢岛’一定会更美。”梁峰自豪地说。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