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4版:中国石化报04版
日期检索
走过一甲子的帆布包2024年06月03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肇 彦
肇 彦 “可爱的九二三厂,道路是多么宽广……”帆布包像文物一样静静陈列在橱柜角落,如今已步入耄耋之年的胜利油田退休职工肇玉平有时会望着它,悄悄哼唱《可爱的九二三厂》,脑海中又浮现出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当时我在抚顺南站的一个商场专门买了这个帆布包,然后背上它,带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坐上从抚顺开往北京的列车。日夜兼程赶到北京后,又立即乘坐开往张店(如今的淄博)的火车,目的地是九二三厂。”1964年,在辽宁抚顺石油一厂工作的肇玉平,响应党的号召支援华北石油勘探会战,毅然和同事来到胜利油田(当时叫九二三厂),手里就拎着这个帆布包。 肇玉平回忆,到达张店车站后,他找到九二三厂的大解放车,爬进了车斗。车上是来自河南、四川、玉门等五湖四海的年轻人,操着天南海北的口音。 那时的东营还只是广饶县辛店公社的一个小村庄,在地图上根本找不到。车辆一路风尘颠簸来到了东营村。这里没有树,没有水,更看不到一片庄稼地,只有一片片枯黄的芦苇和黄蓿菜,一座座小土房趴在白花花的盐碱荒滩上。 肇玉平和同事们的宿舍是临时搭建的芦苇帐篷,四处漏风,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被子都得用塑料袋包裹好,不然受潮就没法使用。床是用砖头垫高的木板大通铺,自己的牙刷、工作证、钢笔、小本子等随身物品都用这个帆布包装着。那时候正是生活困难时期,每天的伙食是地瓜面窝头和小米干饭,饭后用搪瓷盆舀地坑里的雨水喝,又苦又咸。晚上没有电,只有煤油灯。 当时干工作不分工种、不分干部员工、不分晴天雨天,每天推土、挖油池、打土坯、盖干打垒,什么活儿都干,喊着劳动号子,昼夜奋战。后来入冬天气逐渐寒冷,肇玉平和同事终于住进了自己建造的干打垒。 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肇玉平格外想家,但当时大家就是一心为祖国找油,奔着“甩掉贫油的帽子”这一个目标,没有人叫苦叫累。听说华八井出油是华北平原山东境内石油勘探取得的重大突破,他们就去参观了华八井,路上唱着《可爱的九二三厂》。华八井是肇玉平当时见到的最大最高的井架,对他鼓舞非常大。队长说要把这片满目荒凉的盐碱滩建成一座石油城,这在当时谁都不敢想象。 每年一次的探亲假是肇玉平最幸福的时光。往返于相距千余公里的油田和抚顺老家,这个帆布包立下了汗马功劳。用久了背带磨损断裂,就拿针线缝补一下,缝补之后继续用,如此已记不得多少次了。 如今,建设现代化石油城的目标已经实现了。帆布包也与肇玉平一起走过了整整一甲子,见证了这段难以忘怀的光辉岁月。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