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日期检索
加工齿轮的手工锉刀2024年06月03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王 军 樊明飞 王 丹
王 军 樊明飞 王 丹 已经90多岁高龄的华北石油工程五普钻井分公司离休干部陈述平,至今仍清晰记得60年前的那些经历。发黄的老照片,讲述了新中国最早一批石油普查勘探人自力更生制造钻机配件的往事。 五普钻井分公司于1958年组建于湖北江陵,是隶属地质部的一支队伍,原名地质部第五普查勘探大队,负责江汉平原的石油普查勘探工作。 1964年,五普钻井分公司的钻井队在江汉平原找到了显示很好的油砂,准备进行试油工作。可当时条件十分有限,没有试油设备。为此,他们成立设计攻关小组,决心自力更生改造试油设备。 陈述平是年轻技术人员中的骨干,大部分技术参数的计算由他来完成。他反复研究石油钻机,将一台旧钻机改造加装了两个卷鼓,使它具有起下油管和抽吸两种用途,能完成试油通井工作。之后,他又制作了采油树及其他试油配套工具,基本满足试油要求。 在试油通井机的改造中,有个齿轮传动机构的大齿圈是关键部件,但是修配厂没有齿轮加工机具。怎么办?大家决定先在钢圈内画好每个齿,然后用手工锉刀加工。齿圈里有几十个齿,每一个齿,都是陈述平和其他小组成员用锉刀一个一个修锉出来的。“像是蚂蚁啃骨头,每个人的手都磨烂了,大家用纱布包扎一下接着锉。右手磨烂了,换左手锉,晚上换人加班锉,按期完成了试油通井机的改造任务。”陈述平回忆。 1957年,中国从苏联进口了10台3000米钻机,并配套B-35泥浆泵。1959年,中国不再从苏联进口相关配件。五普钻井分公司有6台B-35泥浆泵,到了1964年,缸套、拉杆、活塞等易耗品用完没有了。 由于物资配件短缺,他们就自己生产钻机配件。仓库里积压了许多内径为3.5英寸的小排量缸套,如果把内径扩大,就能用于B-35泥浆泵。陈述平和大家一起把这些缸套退火后,用车床将内径扩大到4英寸,并将已报废的4英寸缸套扩大到4.5英寸。以此类推,他们不仅修复了各类泥浆泵的旧缸套,而且扩充了泥浆泵的其他配件,确保了钻井勘探的正常进行。 当时正值夏季,加班加点改造配件时,陈述平右手的三根手指差点被自制的电风扇打断。他到卫生所消毒后裹上纱布,继续在车间坚持操作车床。 1965年,五普钻井分公司打成的王2井试获工业油流。这是江汉平原第一口出油井,不久,在王2井南的王3井又获工业油流。1966年,他们对钻成的潜深4井进行试油。该井日产原油350立方米、天然气3000立方米,成为江汉平原第一口高压自喷井,为之后的江汉石油大会战打下了基础。 在之后地质部于江苏江北施桥召开的技术革新现场会上,陈述平他们还汇报了自力更生完成油气普查勘探任务的工作经验。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