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日期检索
另辟蹊径 点亮低碳之路工程建设公司(SEI)工艺室高级工程师 郑晨2022年04月25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曹 欢 张媛媛
在创新之路上,迈出了“舒适区”,也就踏入了“无人区”。但郑晨坚信:“相信未来,交叉领域产生的火花终会点亮新的道路。” ■课题■ 新型低成本二氧化碳捕集技术开发 ■成绩■ 炼油和公用技术组 第一名 曹 欢 张媛媛 “十多年来,我一直关注CCUS领域的研究进展。”在第二届中国石化青年科技精英赛上获奖后,郑晨这样告诉记者。 2010年,一些发达国家相继实现碳达峰,转向碳中和研究,以CCUS技术为代表的“负碳”技术成为国际学术界热点。当时,正在清华大学攻读博士的郑晨在导师的指导下进入了碳捕集研究领域。 郑晨跟随导师将研究目标锁定在潜在碳捕集需求最大的低二氧化碳分压排放源上。当绝大多数研究者都把目光聚焦在寻找更好的有机胺或助剂时,郑晨所在的团队另辟蹊径提出以有机溶剂代替水的思路,并建立了相应的机理模型。 在创新之路上,迈出了“舒适区”,也就踏入了“无人区”。二氧化碳吸收体系脱离开水环境,不但物理、化学机理产生了根本变化,连传统的工艺和设备也将不再适用,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工程技术创新需求。越是具有原创性和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就越需要能够支撑独特技术的新工艺、新设备的配套开发。 2016年入职工程建设公司(SEI)后,郑晨依托SEI强大的工程技术研发平台,接触到一批石化领域先进的平台技术和设备,并在吸收借鉴各类工艺品种的工业应用思路后,重新将基础研究数据进行系统整合,建立了全工艺流程模拟和能耗经济评价模型,在关键设备的设计开发上取得了重要突破。“相信未来,交叉领域产生的火花终会点亮新的道路。”郑晨对未来的研发方向充满信心。 “到我退休的时候,恰好是2050年前后,也是我国乃至全世界实现碳中和的决胜时期。实现‘双碳’目标,完成石化行业转型升级将伴随我们这代石化人的一生,这将是我们肩负的使命和毕生奋斗的目标。”郑晨激动地说道。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