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日期检索
搭造人才平台助力科技创效2021年03月11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张亚培 李国东 杨 峥
张亚培 李国东 杨 峥 茂名石化以建成华南最强企业级炼化科技研发基地为目标,持续做强做大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先后投资四千多万元,建设高标准的实验室、聚合物加工应用中心,搭造技术和人才孵化平台,为公司的科技创新和优化增效发挥了重要作用。 推行制度改革 激励出好成果 “公司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大家团结协作的同时,也在你追我赶,活力满满。”博士后封水彬喜欢在实验室里钻研,一人同时承担多个新产品的开发任务,被大家称为“高产博士”,是茂名石化创新“三鹰”人才培养机制下快速成长的高层次优秀人才代表。2020年,研究院开发新产品10个,封水彬博士包揽了其中4个。 近年来,茂名石化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推行站内技术团队人事制度改革,将项目组完全去行政化,项目组长定期聘任并实施退出机制,完善项目组能建能撤、项目组长能上能下考核机制。得益于这个有效的机制,封水彬博士入站四年后就被破格提任为副主任师。 工作站制定了站内科研人员考核评价办法,实施人才培养激励约束机制,执行科研项目过程管理制度,用过程管理和激励来推动科技人员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博士后李静静担任了两个项目组的带头人,承担着去年9个新产品开发的任务,带领团队完成3个茂金属聚乙烯膜料产品的研发和工业化。 进行双轨培养 打造“博士明星” “我们要把烷烃资源利用起来,做大做强我市高端材料产业链!”刘振宇是工作站第一个参政议政的博士后,站上了茂名市政协会议发言席。2013年进站,短短几年,他已成长为研究院主任师,同时还担任茂名市政协常委,被评为公司劳动模范,获得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创立的刘振宇劳模工作室,成为前沿科技创新中心。他的成长,是工作站全才培养的成功典范。 公司对每一名进站博士都量体裁衣,进行全才和专才双轨培养,对深钻科研的,挂职重点装置,让他们参与公司规划、技术释疑,成长为技术专家;全局意识强烈、组织能力突出的,培养为科技领军人才。 2020年,工作站承担了省部级以上重大科研项目83个,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1项,一批博士后成为耀眼的“博士明星”。 承担前瞻性课题 助产品转型升级 “好消息,高光泽抗冲聚丙烯开发项目也出龙啦!”2020年11月,茂名石化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又出龙一个攻关项目。近年来,博士后成为茂名石化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在总部“十条龙攻关项目”中,仅2020年该站就有3条龙项目在研。紧贴公司发展,工作站在绿色低碳和产品结构调整等方面承担了多项前瞻性重点课题,为产品转型升级提供支撑。 工作站瞄准国际有机化工行业前沿,大胆开展探索研究,聚焦聚烯烃催化剂及生产工艺,加深合成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工作。目前有3个项目进入中试装置建设或中试阶段。 2020年,茂名石化以博士领衔的科研团队共开发10个化工新产品,化工新产品产量21.15万吨,占合成树脂的比例为14.5%,新产品和专用料累计产量占合成树脂的比例首次超过8成,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吨增效超过350元,用科技助力公司2020年全年效益跃居系统内炼化企业第一位。 茂名石化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成立时间:2003年 ◆团队人数:目前在站博士后6人,总计进站17人、出站8人 ◆主要研究方向:研究烯烃特种聚合物的催化剂及合成技术、高端精细化学品前沿工艺成套核心技术开发等 ◆突出成绩:参与中国石化“十条龙攻关项目”5个;培养集团公司优秀创新团队3个;获认定4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申请专利193件,获专利授权72件;开发化工新产品54个,连续5年名列中国石化炼化企业第一 ◆所获奖项:“十三五”以来,开展科研390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46项,其中一等奖13项;2020年等级评估为良好,进入广东省先进行列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