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日期检索
产研结合打造技术创新孵化器2021年03月11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潘月斌 李潇潇
潘月斌 李潇潇 江苏油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针对油气藏勘探理论、复杂小断块油田开发、高含水油田开发等技术瓶颈进行重点攻关,产研结合打造技术创新孵化器,实现了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与高难度课题攻关研究的双丰收。 创新理论研究 促进勘探突破 当前,油田苏北老区商业规模储量发现难度越来越大,有效勘探区带范围越来越窄,高效勘探目标越来越少,探井部署“找米下锅”的状况越来越严重。 困难面前,博士后于雯泉牵头完成“苏北盆地致密砂岩储层定量评价及成藏研究”,先后发表论文18篇,获发明专利1项,发现并落实24个低渗-致密储层油藏,累计增加探明储量791.9万吨、控制储量1407.2万吨、预测储量1140.38万吨。于雯泉凭借突出的个人成绩,荣获中国地质学会金罗盘奖。 “只有通过创新理论研究,才能实现勘探突破。”这是工作站油气藏理论研究人员的共识。虽说研究课题是“各拉各的弓”,但目标一致。陈伟博士团队提出的苏北盆地扭张构造体系控制油气富集成藏理论,先后指导沙-花瓦接合部的花X45井、周-徐接合部的周68井钻探成功。 加快成果转化 锻造增油利器 庄13块是地垒式断块圈闭,其中的原油稠得就像过年粘糖瓜用的糖稀一样。去年3月至今,经过对庄13-8井组累计注入二氧化碳5000立方米、降黏剂144立方米,其对应4口油井日增油2.7吨。 “在常人眼中视为废物的二氧化碳,经过技术转化进入地层,就可成为驱油‘神器’。”博士后王智林对他的“江苏油田复杂断块油藏二氧化碳气顶与人工边水组合驱替技术研究”成果很是自信。之前,在马38、沙49等块已合计注气9473吨、增油4205吨。 “加快成果转化,就是要锻造增油利器。”说这话的博士后刘金华,参与了《小断块油藏油水过渡带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该成果获得中国石化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这一项目已实施挖潜井63口,累计增油13.52万吨,有效动用油水过渡带失控地质储量280万吨,新增可采储量42万吨。 研究微生物技术 助力拓市创效 “利用油井中的反硝化细菌进行除硫防腐的微生物技术,具有成本低、绿色环保、不产生抗药性等优点,是拓市创效的明星产品。”领衔主导该技术的博士后吴伟林说。 课题组研究打造适用于油气田采、注、输系统的生物除硫防腐技术,实现了菌剂和抑制剂工业化及商品化;在系统内的江苏油田、江汉油田、华东分公司、胜利油田,以及中国石油的华北油田等5个油田的347口油井和6座污水站应用。仅江苏油田就实现平均延长检泵周期100天、减少检泵458井次、节省维护费用8000万元。 该项目荣获中国发明协会创新奖金奖、中国石化科技进步二等奖,自主研发的4株功能菌DNA被世界基因银行收录、申报专利13项(授权9项)、发表论文20篇(其中SCI有3篇)。 江苏油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成立时间:2005年 ◆团队人数:总计进站26人、出站24人,油田留用20人 ◆主要研究方向:始终坚持“科技兴油,人才强企”战略,着重围绕油田复杂技术开展研究攻关 ◆突出成绩:申获国家专利2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5项、江苏省博士计划6项、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5项、扬州市绿杨金凤计划1项 ◆所获奖项:获省部级、局级科技进步奖以上奖励62项;2013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17年被评为江苏省示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为扬州市首家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