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日期检索
招才引智加快成果转化2021年03月11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卞海珠 陶 炎
卞海珠 陶 炎 扬子石化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针对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和前瞻性的科研项目进行研究,与浙江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天津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合作,构筑招才引智平台,对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筑巢引人 制度保障 “就是拖家带口地来,也不影响工作。扬子石化为我们解除了后顾之忧。”2020年进站的博士后王俊川说。扬子石化对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高度重视,出台相应优惠政策,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给予足够的科研经费支持,安排强有力的科研团队。这些制度保障,解除了像王俊川博士这样拖家带口的后顾之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博士后加入扬子石化。 特别是在2019年的薪酬制度改革中,大幅调整了博士后群体的基本薪酬,更是吸引了天津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知名高校的博士加入。公司选派专家担任博士后导师,对科研课题的立项、审查、考核全过程进行指导,并多次与博士后进行技术、思想交流,对博士后工作的开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筑巢引得凤凰来,2019年至2020年,景昆、周蕾、王俊川三名博士来到扬子石化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开展为期两年的博士后项目研究。 项目揽人 精准对位 “我在高校就是做的这个项目,来扬子石化可以深入研究,并在企业得到应用。”来自中国科技大学的博士后景昆说。扬子石化从科研工作的实际出发,以项目为依托,精心遴选课题研究方向,在招聘博士后的过程中有的放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方向明确,才能动力十足。景昆在2020年春节居家隔离期间,依然保持昂扬的工作状态,查阅文献,总结数据,两周内撰写了三篇论文。进入工作站后,他白天搭装置做试验,晚上查文献记笔记,和科研团队一道,开展镍系催化体系及聚合制备超支化聚乙烯的研究。 超支化聚乙烯是聚烯烃领域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目前国内外均无该类产品的工业化生产和应用,一旦研发成功,可直接依托扬子石化现有原材料进行工业化生产,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目前,该项目进展顺利,已取得良好的阶段性进展。 价值留人 永续发展 “做项目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加以应用,开花结果是令我们最开心的事。”2011年进站的屠嵩涛博士说。他的多项科研成果得到应用,其中“长玻纤增强聚丙烯专用料”被列入总部汽车轻量化重点项目。 该产品市场长期以来被进口料占据。在屠嵩涛博士和研发团队的努力下,从催化剂选择到工艺条件探索,先后完成小试、中试,并成功实现工业装置放大生产。各项产品性能指标基本达到国外先进水平,产品附加值高,不仅替代了进口产品,三年来还实现放量1.5万吨,增效超过1000万元。为客户定制的“新型牙刷柄用聚丙烯基础树脂的开发”也为公司收获了稳定的忠实客户。 回顾在扬子石化工作的日子,屠嵩涛博士感慨颇多:“扬子石化为我提供了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我的选择不后悔。”博士后工作站是流动的,意味着2年出站以后可以自由选择留在扬子石化或者回到高校。近年来,像屠嵩涛博士一样,越来越多的博士后选择留在企业、留在扬子石化。 扬子石化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成立时间:2001年 ◆团队人数:目前在站博士后3人,总计进站12人、出站9人 ◆主要研究方向:聚烯烃催化剂、EVA光伏材料、MOFs新材料研究 ◆突出成绩:承担总部重大科研项目2项,培养中国石化优秀创新团队两个,开发塑料新产品30个,开发总部“巨人”产品1个;申报专利16项,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2篇,其中有3篇被SCI收录 ◆所获奖项:2020年江苏省A类科研资助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