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日期检索
大力推进地球物理高端人才培养2021年03月11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黄 骏
黄 骏 2018年10月,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获批设立。设站以来,先后设立博士后管理工作机构,制定博士后管理制度,编制博士后工作手册;创新体制机制,为博士后配导师、配团队,并承担国家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石化科技研发和生产攻关项目,依托工作站大力推进地球物理高端人才培养。 精准匹配 扩大招收规模 物探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设立较晚,在设立之前作为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分站招收博士后。2010年至2018年,物探院累计招收博士后12人。 设站以后,为解决博士后招收难的问题,人力资源部(博士后管理办公室)与业务单位积极交流,大力收集博士后研究课题。“深层超深层油气地震勘探技术、复杂山前带地震勘探技术、智能地震数据采集节点仪研发等都是我院急需攻关的技术,完全可以引进些博士后来开展课题研究。”博士后管理办公室主任吴坛珍说。 物探院通过采取初步遴选、课题对接、课题依托单位面试及院级进站面试的形式,精准匹配合适人才。设站两年来共招收博士后7人,相比原来每年1~2人的招收规模,扩大了许多,每年招收人数在江宁区和南京市企业中名列前茅,多次获得江宁区、所属园区好评。 同时,工作站积极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浙江大学、同济大学等多所高校流动站建立联系,解决博士后在科研攻关中遇到的难题。 做好服务 协助日常研究 博士后管理工作办公室不断增强服务意识,积极协助博士后申请各类基金资助,并协助其进行日常研究。经统计,设站两年以来,有2人获得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资助,2人获得江苏省博士后基金资助,1人获得江苏双创博士资助,其他博士后获南京市、江宁区各类资助多达30余人次,累计资助高达200余万元。 “院里很关心博士后的日常生活,有较充足的项目经费来开展课题研究,进站开题、中期考核材料时协助我们提交专家预审,目前我的出站考核指标已基本完成。”在站博士后刘立民说。 博士后林正良介绍:“博士后的人才成长通道还是不错的,在站期间可参加高级职称评审,获得高级职称的博士后出站后有资格竞聘主任师职位,这相比博士毕业入职晋升主任师提前了三年。” 加快攻关 科研硕果累累 林正良在站期间主要从事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地震地质综合解释与储层预测研究,承担的“川南深层页岩气地球物理综合预测技术及应用”荣获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承担的“中上扬子地区页岩气勘探整体评价与目标优选研究”荣获集团公司优秀研究项目一等奖。 博士后马灵伟围绕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和四川盆地雷口坡组薄储层识别和预测难题进行攻关,有效满足生产需求,研究成果获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所在的团队荣获中国石化优秀创新团队称号。 博士后何兵红研发了多参数全波形反演技术、各向异性介质全波形反演技术,在站期间承担的“面向复杂储层的全波形反演技术与应用”荣获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被授予中国石化优秀青年科技创新人才荣誉称号,获得中国石化闵恩泽青年科技人才奖。 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成立时间:2018年 ◆团队人数:目前在站博士后9人,总计进站19人(2018年以前作为石勘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分站招入12人,设站后招收7人)、出站10人 ◆主要研究方向:地球物理重点难点问题 ◆突出成绩:始终以“吸引培育优秀人才、开展探索创新研究、突破核心关键技术”为目标,完成省部级及以上科技攻关项目28项,一批科研成果成功应用于生产实践,取得显著效益 ◆所获奖项:院长奖励基金-突出贡献奖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