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4版:中国石化报04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姜志光 匠心铸就“起重”辉煌

吊钩垂落,映照初心。入行27年,姜志光痴迷吊装革新,在多个重大工程项目中攻坚克难。每一项技术突破,都是对工匠精神的生动诠释;每一次倾囊相授,都在为行业未来播撒火种。
2025年05月27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王煜博
16.8K

姜志光,1977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起运公司天津分公司(设备资源管理中心)起重工程队队长,集团技能大师,石化名匠,全国技术能手,党的二十大代表,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王煜博

    今年初,集团公司授予20人“石化名匠”称号,姜志光位列其中。

    又一项荣誉加身,他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不能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吊装技术要不断革新”。

    姜志光从事的起重工是特殊工种,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加小心就可以完成,而是需要在项目现场第一时间开展头脑风暴,迅速准确判断起重对象的体积、重量等特性,从而准确选择匹配的机械,进行合理布局,确保作业安稳完成。

    在数十米高空,吊装百吨、千吨的精细设备,落点不能有毫厘偏差,离不开日复一日地磨炼、钻研。

    2005年,茂名石化乙烯扩能,对大件吊装实施一体化,即单个单位承担全部大件吊装任务,大大节约调配时间和成本,有着示范意义。28岁的班长姜志光被委以重任,第一次独自带队伍干整套装置。2007年,在青岛炼化吊装当时国内最大两器(再生器、反应器)设备;2008年,在镇海炼化吊装当时国内最高火炬;2013年,在神华宁煤吊装煤制油项目8台当时国内最大的2000吨费托反应器……

    从业27年,姜志光始终坚持在大件吊装一线,累计完成40多个国内外吊装项目,业务能力不断提升。他参与了世界首台最大4000吨起重机的研发,并探索出模块化转场的方法,大幅提高转场效率,将转场时间缩短近40%,有效降低项目成本;自创“下梯子”方式解决设备下滑问题,该方法成为解决此类吊装难题的行业标杆;创新开发出选用不同级别的连板与吊索组合形成新型3000吨吊装平衡梁,用一套吊具一次性解决了多台大型设备吊装中吊耳位置与封头切线距离不等、单台设备配置一套吊索成本昂贵的特大吊装难题。2024年,作为第一完成人,他带领团队研制了1100吨级溜尾翻转系统,获得集团公司技能创新成果一等奖。

    姜志光总说,国家越来越重视技术工人的培养,自己赶上了好时代。如今,他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培养青年人才上。受益于集团公司优良师带徒传统,他坚持把师傅们一代代传承的优良传统延续下去,倾囊相授,培养了多名人才。这些年轻人中,有的已在国家级技能大赛中斩获佳绩。他们奋战在工程建设一线,与当年的姜志光一样,一步步迈向更加广阔的舞台。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