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强 黄 俭
4月20日,山东省昌邑市潍河畔,随着最后一根管道从G309国道地下平稳回拖,由石油工程建设公司中原建工公司承建的济青管道提升改造工程三区段6条定向钻穿越任务全部完成。这一刻,项目经理薛大帅紧握对讲机的手终于放松下来。历时18个月的攻坚,这支“地下画笔”以毫米级精度穿越4条河、2条道路,在齐鲁大地上绘出一条“零污染”的生态动脉。
“定向钻就像做‘微创手术’,容不得半点偏差。”薛大帅指着操控屏上的三维地质图说道。在穿越潍河生态保护区时,团队遭遇复杂砂层,钻头一度偏离预设轨迹。深夜两点的工棚里,工程师们围坐在电脑前,结合实时地质雷达数据,连夜优化导向算法。最终,动态纠偏程序将误差牢牢控制在5厘米内,创下6条定向钻一次性穿越成功率100%的纪录。
施工现场,项目HSE负责人翟红江的足迹遍布每个角落。每天,他都随身携带着检测仪,认真检测各项数据。检测仪上,水体pH酸碱度、悬浮物等数据实时跳动,这些数据就是施工环境的“晴雨表”。
“仿真草皮是我们保护环境的好帮手,有效降低了扬尘。”项目生产副经理郝磊笑着指向围挡。围挡上的墨绿色草皮和周边植被很像,远远看去几乎分不出来。为了保护周边的生态,施工期间,项目部一棵林木都没砍。郝磊经常在施工现场巡逻,看到可能破坏植被的情况,就赶紧上去提醒。
废弃钻屑是地下石头粉碎后形成的,没有危害。项目部积极与当地政府对接,将其用于场地硬化或道路硬化。以前,一下雨,村里的路就泥泞不堪,村民们出门都难。现在,用废弃钻屑硬化后的路很结实,卡车都能直接开进果园,方便村民运输水果。
在泥浆处理区,翟红江正看着最后一车回收泥浆装罐发运。“98%的泥浆能‘重生’。”他介绍,这些材料经第三方企业加工后,成为建材砖块,用于地方建筑工程。
从地下精准穿越到地表生态焕新,从智能建造到可持续发展,济青管道提升改造工程施工三区段项目以定向钻技术为支点,促进了基建领域的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