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日期检索
针尖上的舞者2025年05月08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杨 涵
团队介绍 海洋石油工程公司上海钻井分公司勘探三号钻井平台曾创造了集团公司海上最高比重水基钻井液密度、最大作业水深等纪录,实现国内首次半潜式钻井平台控压钻井技术应用,被称为“针尖上的舞者”,先后荣获“中央企业先进集体”“全国工人先锋号”等称号,连续12年获得集团公司“金牌标杆基层队”称号。 本报记者 杨 涵 海洋石油工程公司上海钻井分公司勘探三号钻井平台是1984年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一艘半潜式海上钻井平台,投产至今累计作业超200口井,总进尺60余万米,作业足迹遍布我国东海、南海和缅甸海域,先后发现平湖、春晓等油气田。2024年8月20日,勘探三号刷新了国内海上单井日进尺纪录。 在海底穿“绣花针” “这里没有差不多,只有零误差。在200米深的海底,钻头每偏离1厘米,都可能导致井底油藏靶点位置偏离上百米。”平台司钻黄小军介绍,平台建立了“沟通提前化、指令数字化、操作精细化”管理模式,地质数据包超前研判,泥浆性能调整方案每小时动态更新,实现作业前置化。 高温高压井是名副其实的“地狱油井”,井底温度、压力都很高。为此,勘探三号组建了海上联合共建党支部,成立党员技术攻关突击队。在冲击国内最快海上钻井纪录的24小时内,平台设备组共计完成93处关键点检查,柴油机测温频率提升至每15分钟一次。当泥浆泵电机碳刷磨损量接近警戒线时,党员突击队仅用6分钟就完成了全套设备的更换。 正是这种向极限要效率的精神,让勘探三号成为“高温高压井专业户”。 海上课堂淬炼“深海匠人” “快速下放至钻具中和点,接顶驱开泵!”4月28日深夜3时,集团公司技能大师陈忠华依然守在钻台。这位深耕一线40余年的老将,长年“坐井”技术支持。3月的一次下套管作业中,他仅凭计量罐0.5桶的增量,就判断出井底出现溢流可能,安排平台及早处理,避免了重大损失。“设备会骗人,但地层不会说谎。”他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听泵不能只监听声响,还要视听结合,同步观察活塞运动。”在勘探三号,陈忠华将从实战经验中淬炼出的“毕生绝学”倾囊相授,被大家称为高温高压井的“定海神针”。该平台自从事高温高压井作业以来,连续15年保持零事故纪录。 与此同时,平台坚持以赛代练、以赛促练,依托公司三级劳动竞赛,制定15项平台级、23项班组级竞赛项目,重点开展呼吸器穿戴、防硫化氢、溢油和井控等演练。在首届全国油气开发专业职业技能竞赛中,平台获“一金一铜”的好成绩。 敢啃“硬骨头”的铁军精神 “别人干不了的我们能干,别人能干的我们要干得更好”。凭借过硬的高温高压“金刚钻”,勘探三号完成了一个又一个“极限挑战”,交出了一份份硬核成绩单:承揽作业方约70%的高温高压探井任务,所施工井的井身质量、固井质量、钻完井质量合格率均为100%,设备完好率达99.8%,打破53项作业纪录,创树了高温高压井的作业品牌。 每一项耀眼数据的背后,都承载着海洋铁军日复一日的坚守:在50摄氏度的泵房里,泵工杨二启身着盐霜结晶的工服与热浪交手。在约30米高空,为接钻具,井架工崔本龙已反复扣动30多次吊卡,汗水坠落在钢板上摔成了几瓣。水下工程师安伦需要在两口井的作业间隙检修防喷器,在复杂海况下将这160吨重的庞然大物平稳送入海底并精准对接井口,连续20多小时开展精密操作,守护井控安全的“深海闸门”。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