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日期检索
人机协作奏响春日奋进曲2025年04月10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田元武 谭伟春
本报记者 田元武 谭伟春 4月8日,春光正好。在十建公司青岛智能建造基地,3.5万平方米的数字化车间内焊花璀璨,智能机器人挥舞机械臂的“哒哒”声,与智能建造班员工调试设备的指令声,交织成一首春日奋进曲。 “这是我收的第二个智能机器人‘徒弟’!”不久前,智能建造班焊接技师张杰与十建公司新研发的钢结构智能焊接机器人签订了特殊的“师徒协议”。该班组有5名员工和4台管道智能机器人、5台钢结构智能机器人。班组员工通过签署“师徒协议”的方式,负责智能机器人的调试研发应用工作。 张杰话音未落,智能机器人的机械臂舒展起来,激光传感器精准捕捉焊缝轨迹。他手持平板电脑实时调整焊接参数,指导“学徒”把控焊接角度和电流强度。人机协作的场景,是智能建造班组的工作常态。 今年以来,十建公司认真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工作会议要求,加快数智赋能步伐,持续发挥智能建造班组人机协作优势和示范引领作用。在去年实现智能机器人自主焊接管道、钢结构的基础上,今年一季度,通过应用“揭榜挂帅”机制,攻克8项智能机器人焊接工艺技术创新难题,进一步增强了人机协作能力。 智能建造班5名成员中,既有从一线焊工成长起来的技师,也有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他们各展所长,把焊工师傅的经验数据化,将2000余种焊接工艺参数植入智能机器人。大约一年时间,就可以让智能机器人掌握13种焊接技术工艺。 “现在1台智能机器人能替代4台传统焊接设备,人工和机具成本费用比去年同期降低55%。”该公司智能焊接专家魏家斌算了一笔账。 “智能化不是取代人工,而是人机协作、优势互补。班组员工有了智能机器人,焊接效率大幅提高;智能机器人有了我们帮助,才能不断成长,应对千变万化的焊接场景。”智能建造班班长刘建国指着平板电脑里的操作系统说,“机器主操、人主控”的协作模式,让他们的施工质量管理效率提升4倍。 在智能建造班的努力下,智能机器人成长迅速。2023年初,他们依托十建公司实施的“揭榜挂帅”行动,主动扛起智能化技术创新攻关任务,将3D视觉识别、自适应焊接参数算法等核心技术应用于智能机器人研发。目前,九轴全位置智能焊接机器人、数字化车间等创新成果应用效果显著,智能机器人的焊接质量合格率超过99.3%,每道焊缝都能全程数据溯源。 成长后的智能机器人,也离不开人的协助掌控。焊接作业条件环境千变万化,材质、工艺、电流、电压、气温、风速等都会影响焊接质量。“也只有人才能应对这么多变化,机器很难做到,所以需要人去控制和指导它。”刘建国说,“焊接作业是很需要人的天赋的,同样的操作标准,不同的人焊接质量也不一样。焊工拿着焊条游走在钢材上,就像写一首充满感情的诗。” 记者看到,在数字化车间大屏幕上,弹出“有6吨管道支架材料抵达预制区,请智能建造班按照图纸设计标准进行焊接施工作业”的指令。此时,4台智能机器人同步启动,机械臂上端焊枪点燃焊花,张杰带领2名技术人员负责质量监控和异常处置。 当智能机器人遇到特殊位置焊缝时,技术人员立即启动远程协作模式,为机器人重新规划焊接路径,人机协作实现高效焊接。45分钟后,智能机器人便完成以往16名焊工需要3小时才能完成的焊接任务。 “管道、钢结构智能组对系统即将投用。”十建公司信息和数字化管理部副总经理胡善芳介绍,预计到今年底将形成智能工程建设材料预制生产线,届时智能建造班组的人机协作能力将进一步提升。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