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8版:中国石化报08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责任之光:从“输血”到“造血”的振兴之路

累计投资4.8亿元修建200公里公路,使周边8个乡镇步入1小时交通圈
2025年04月02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16.8K

    20年协同发展,普光气田与川东北人民结下血脉深情。在达州罗家坝遗址,普光气田投资保护的巴人文化瑰宝重见天日;在宣汉县普光镇,新建的巴人文化广场成为群众休闲中心;在明月江畔,普光气田援建的5座桥梁让天堑变通途。

    2015年通车的明月江大桥,结束了宣汉县5万群众摆渡出行的历史。桥头石碑上镌刻着村民张大爷的诗作:“昔日渡船摇,今朝大桥横。气田送福来,巴山换新颜。”这座长368米的大桥,采用抗震设计,可抵御7级地震,被群众称为连心桥。普光气田累计投资4.8亿元修建200公里公路,使周边8个乡镇步入1小时交通圈。

    在普光气田协助创建的蓝莓产业园,村民李秀兰算起增收账:“土地流转金加上务工收入,年底还有分红,比过去单种玉米强10倍。”这种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已覆盖47个村,带动2.8万人脱贫,人均年增收8200元。普光气田还引进135家地方企业,形成涵盖硫黄加工、装备制造、物流运输的千亿级产业集群。在普光气田培训中心,每年有3000多名当地青年接受技能培训,就业率超95%。

    普光气田带来的资源优势和辐射效应吸引了115家知名地方企业落户达州,令“能源+化工”发展成为达州市第一支柱产业,支撑宣汉县GDP连跨3个百亿元台阶,实现了从“国贫县”到“百强县”的蝶变。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