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下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6版:中国石化报06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加强技术创新“知水、治水、智水”

2025年03月26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16.8K

秦 冰 集团公司高级专家
郦和生 北京化工研究院首席专家

    问:我国石化企业在污水处理与节水减排方面面临哪些挑战?

    秦 冰:一是标准趋严与达标压力。随着长江、黄河大保护战略的深入实施及工信部《工业水效提升行动计划》等节水减污政策密集出台,石化行业节水减排及污水排放的相关标准不断升级,如北京、天津、江苏等地的地方排放标准已执行准IV类地表水浓度限值,所属地区的中国石化企业需执行COD30毫克/升、总氮15毫克/升的地方标准,部分排放标准中增加了全盐量、硫酸盐、氯化物、生物毒性等管控指标,对企业依法合规排放提出了严峻挑战。

    二是直接及间接经济成本压力。我国水资源的天然分布禀赋导致区域水资源矛盾较为突出,华北、西北等内陆地区的石化企业面临较高的用水成本和严格的用水配额。污水处理作为用能大户,能耗约占水系统总能耗的15%~25%,也为企业带来了较高的碳排放成本。环保税(如COD当量税1.4~14元/污染当量)与碳排放交易配额叠加,大型石化企业年环保成本高达数亿元。

    三是污水的复杂性与处理难度。石化行业废水中往往含高浓度COD、氨氮、重金属(如铬、铅)、油类及高盐分,特别是含有大量的以烃类及其衍生物为主要成分的有机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常会对生化处理单元等废水处理的重要环节产生抑制作用,传统的污水处理方法往往收效甚微。同时,石油化工生产涉及数千种原料、产品及中间产品,导致水中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时常发生巨大变化。加之石化行业普遍生产工艺复杂,有些工艺过程的废水是连续排放,有些则是间歇排放,再加上装置开工、检修造成的影响,使得石化废水水量经常在短时间内产生巨大的波动,传统技术手段难以应对。

    问:对中国石化来说,先进水务技术的战略及现实意义是什么?

    郦和生:中国石化作为中央企业,大力推进先进水处理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实现石油化工水处理“绿色低碳、智能管控”,将污水治理转变为水生态保护、水环境治理和水资源利用,是履行好政治责任与社会责任的应有之义,也是贯彻落实国家“十四五”规划中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及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能源节约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求、践行绿色低碳发展战略、推动绿色企业创建的必由之路。

    对企业而言,低碳高效先进水处理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能够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降低碳排放,推动石油化工污水处理厂向未来水厂模式转型,为企业赢得生存空间、发展空间,助力行业实现“双碳”目标,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问:中国石化如何以科技创新做好“水文章”?

    秦 冰:首先是搭建创新平台,汇集全产业链力量。早在1989年,石科院就成立石油化工水处理技术服务中心,在水处理领域形成了较完善的科技创新及推广应用体系。2024年,集团公司化工事业部基于对未来水务工作的发展布局,成立以石科院为牵头单位的“中石化水质技术服务中心”,旨在工艺研发、专业服务、技术交流等领域发挥智库作用。

    其次是开展技术攻关。中国石化以“环保先于一切、高于一切、重于一切”为核心理念,在集团公司科技部的统筹布局下,围绕“水资源高效利用-污染精准防控-价值再生”闭环,构建系统性管理框架,开展分级管控与全流程优化。通过工艺节水改造、“废水分类-梯级处理-定向回用”分质处理体系、除硬脱盐近零排放等技术实现污水废水源头减量,降低新鲜水耗;以影响外排水质提升的关键单元(生化、高级氧化)为切入点,通过装置化、低碳化污水处理技术升级,保证外排污水稳定达标。推进智能协同与低碳运行,基于预测模型的构建和大数据分析,协助企业预警水质风险,实现运行管理的决策智能化。推动水务管理从“成本消耗”向“资源增值”转型,通过技术融合与智能决策,助力企业水效领跑。

    问:未来中国石化将在哪些方面发力,培育壮大水务领域新质生产力?

    秦 冰:一是科技创新领航绿色智能升级。在集团公司科技部、事业部等部门的统筹领导下,依托中石化水质技术服务中心等创新平台,构建自主可控的绿色水处理材料研发体系,研发高效低耗的污水处理工艺、基于AI算法的废水处理动态优化系统等绿色技术及智能水质监测传感器等绿色产品,搭建智慧水务“感知-决策-控制”一体化平台,持续布局环境智能感知、数字孪生等高端智能水处理装备,实现水系统全生命周期精准管控。

    二是技术服务赋能企业提质增效。为石化企业提供个性化的水质集约化管理服务,及时诊断和解决企业水系统的疑难问题,为企业开展针对性专业技术服务,挖掘节能节水、绿色降碳的潜力,推动水务管理从成本中心向价值中心转型,提升企业水资源利用水平,最终形成“一企一策”定制化解决方案。

    三是人才梯队筑基水务创新发展。围绕水务技术升级与行业转型需求,建立行业专家库,为水务专业化管理和发展决策提供智库支持。组织召开中国石化水处理技术研讨会,搭建高层次的“产学研用”学术交流平台,助力石化企业水务人才培养,不断提升中国石化在水处理行业的影响力。

    郦和生:一是强化污水“分类收集、分质处理”,以特征污染物、生物毒性等指标为指导,实现污水分类分质精细化,有针对性地开发高级氧化、微生物解毒等高效预处理技术。

    二是提升单元技术效能、多功能反应器开发,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废水处理短流程、装置化,实现废水处理占地、投资、运行成本、能耗及二次污染的最小化,如北京化工研究院含盐/高盐污水短流程处理技术(4或5个处理单元)已实现工业化应用,预计近3年将实现装置化并再减少一个处理单元,适用于新建水处理系统和现有水处理设施改造,是当前能够快速实现低碳高效水处理的最优路径。

    三是转变观念,构建绿色低碳高效污水处理体系。将石化水处理的目标由“去除”转为“回收”,以“再生水资源+营养物+能源回收”为理念,以“源头减量、过程回用、资源循环、能源回收”为原则,支持包括节能技术、资源能源高效循环利用技术等一系列低碳高效技术的开发与落实,从污染物中获得能源、资源,实现石化行业水处理的低碳高效绿色发展。

    四是以“产学研用”模式加强技术创新,形成以石化企业为主体,集聚多领域、多专业领军人才,支持技术合作开发、开展示范项目,集中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为构建装置化、能源化、循环化、数智化污水厂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五是建设数字和智能管控体系,改进传统的污水处理模式,引入“智慧”理念和AI技术,用智能先进的手段“知水、治水、智水”,逐步实现全面智慧管理,形成更完善的环保智能管控平台。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