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下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6版:中国石化报06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精准侧钻助老区油气高效挖潜

2025年02月24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张洪宁
16.8K

    □中国石化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张洪宁

    中国石化东部老油田面临储采失衡加剧的资源困局与生态红线约束的空间困局。从资源条件看,超过半数的区块开发已逾50年,综合含水率在90%以上,而采收率低于40%,剩余油藏呈现出零散化、差异化分布的复杂特征,套损井比例更是以每年2%的速度攀升,但剩余可采储量依然可观、潜力大。从地面约束看,90%的现有井场紧邻生态保护红线,新井场建设面临环保审批严、周期长等现实困境。在此背景下,侧钻井技术通过转向钻进形成新井眼,可二次利用井场井筒,节约用地30%~50%、降低建井成本40%~60%,成为破局技术利刃。更重要的是,它能开创“一井多控”开发新模式,在纵向上拓展新层系、横向上加密井网、立体上完善控制,同时让低效井焕发新生,大幅提升采收率。

    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石化开始探索老井侧钻技术。经过30余年的发展,通过持续探索、创新与完善,形成四大核心技术体系:多元侧钻方式,裸眼侧钻、套管开窗、分支鱼骨井等技术可精准匹配不同地质需求;系列套管开窗技术,研发了高效磨铣钻头、一体式可回收开窗系统、系列化套铣回收工具和连续油管开窗技术等;先进的井下随钻测量技术,研发了系列小直径随钻测量仪器,研制出多参数测量、高精度、低功耗的测控仪器;高效完井技术,研发了高可靠性尾管悬挂器,并探索研究集成传感器与控制系统的智能完井工具。从最初的艰难探索到如今的全链条技术体系领先,中国石化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持续突破且成果丰硕的老井侧钻技术发展之路。

    中国石化侧钻技术体系在胜利、中原、江汉、江苏等东部老油田广泛应用,效果显著。

    胜利油田确立了“激活老井筒、重建渗流场、靶向挖剩余油”的技术思路,破解了高含水老区靶向挖潜难题,规模化应用3000余井次,恢复地质储量两亿余吨,采收率提升4.1个百分点,单井投资较新井降低49%,吨油成本下降42%。在孤东高含水、河口超深、垦利页岩油区块形成“立体调控、低碳经济”开发范式,支撑特高含水油田二次开发战略实施。

    中原油田创新构建“盐膏层安全开窗、微构造精准导向、套损区立体修复”技术体系,突破复杂断块挖潜难题,规模化应用1000余井次,恢复地质储量1亿余吨,采收率提升4.8个百分点,环保治理费用下降71%。在文南储气库、桥口碳酸盐岩区块形成“低成本、高精度、可持续”开发范式,推动特高压咸水泥岩油田高效转型。

    江苏油田打造了“三维地质建模、微曲率轨迹优化、井筒智能检测”技术体系,破解窄薄油层精细开发难题。规模化实施侧钻井800余井次,恢复地质储量0.6亿吨,采收率提升3.8个百分点,投资成本降低48%。配套光伏供电装置后,吨油碳排放下降37%。在永安窄河道、高邮凹陷、黄珏隐蔽油藏形成精雕细刻、清洁开发模式,支撑水乡油田绿色转型,助推苏北盆地“双复杂”油藏资源接替战略落地。

    江汉油田探索形成了“连续油管精准下钻、超短半径轨迹控制、小井眼智能完井”技术体系,突破了盐间薄层复杂井眼开发瓶颈。规模化应用300余井次,恢复地质储量0.2亿吨。首创直径50.8毫米连续油管内置式侧钻工艺,实现盐膏层6小时级“安全开窗、快速成井”,特色发展小井眼侧钻集群技术,使新沟嘴组6米薄油层钻遇率超90%。在王场盐穴储气库、潜江凹陷盐间油藏形成“集约化改造、近零排放”开发模式,支撑江汉复杂断块型油田可持续挖潜。

    持续的技术创新是中国石化高质量发展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强大引擎。当前常规侧钻技术面临降本极限,亟须工程技术创新驱动降本增效。按照绿色化、智能化的发展思路,建议从拓展应用场景和升级技术体系两个方面推进。

    在拓展应用场景方面,建议在页岩油气井中探索老井侧钻技术突破地质工程双复杂条件约束,实现“少井高产”,依托现有井筒进行短半径侧钻,精准沟通未充分改造的“甜点”薄层或绕射裂缝网络,提升储层立体动用率。与传统水平井相比,可单井节约征地30%、减少岩屑排放30%,配合电驱连续油管装备使碳排放降低35%。还可依托数字化井网重建实现页岩油气重复压裂与立体开发协同,推动全生命周期效益挖潜。

    在技术升级方面,建议强化攻关连续油管侧钻技术体系。一方面,连续油管钻井与智能化钻井具有天然兼容性,其钻机电动化程度高,通过连续油管内置电缆可实现地面-井下双向信息高速传输,更易实现全井筒一体化智能闭环控制,代表未来石油钻井技术发展趋势;另一方面,连续油管钻井可满足老油田不停注侧钻、储层保护、不起下油管侧钻等常规技术难以实现的作业需求。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