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日期检索
回家的路2025年01月26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单旭泽 李社班 2025年,农历乙巳蛇年,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了。对于杨祝艳和周明这对夫妻来说,这个春节他们又要在井上度过。 回想起去年春节,那是一段珍贵的回忆。37岁的杨祝艳是经纬公司西南测控公司新疆分公司的录井队长,丈夫周明是她队上的仪器工程师。他们既是队友,也是夫妻。 2024年春节前夕,新疆分公司党支部推出三年轮换计划,连续5年在井上过年的杨祝艳、周明,出现在了第一批回家过年的名单上。党支部书记唐立国特意嘱咐,无论生产多么紧张,都要让他们回家。 年前的施工,公司给他们安排了周期短的井。临近春节,这口井还有几天才完钻。分公司立即调派其他录井队长,替换了杨祝艳和周明让他们回家。 出发那天,杨祝艳和周明带着新疆的杏仁、核桃、开心果,从轮台出发,踏上了回家的路。尽管气温零下16摄氏度,但两人心里热乎乎的。因为在全年最冷的日子,回到世界最暖的家,这是一种幸福的滋味。 杨祝艳和周明走过内蒙古的风雪路,走过塔河的戈壁路,走过顺北的沙漠路…… 这一次,他们走在回家的路上。 归程路,千万里;终点站,是团聚。 一路历经汽车、飞机、火车的奔跑,跨越3000多公里,他们终于回到了湖南娄底的家。 远远地,3个孩子已早早等在楼下。看到他们的身影,3个孩子兴奋地奔跑过来,风尘仆仆的两个人激动地放下行李,开心地拥抱着孩子们。 上一次过年回家,已经是很遥远的回忆了。他们驻疆14年,回家过年的次数,一只手都数得过来——只有3个春节。 杨祝艳和周明的录井日子,没有大江大河的奔腾,只有一枝一叶的生长。 自从走进录井队,他们就开始了面朝戈壁、远离城市的生活。杨祝艳当过采集工、操作员、地质师,去过东北、内蒙古、四川,最后和丈夫周明扎根塔河大漠。2020年,她毛遂自荐,以精湛的技术和过硬的责任心,竞聘成功,挑起了录井队长的重担。 每一个奔波着的录井人,都在一年年的奔忙里竭尽全力,缩短自己以及家人,和幸福之间的距离。所幸,很多时候,他们能感觉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甜”,从来没缺失过。 杨祝艳觉得,自己的“甜”,来自身边人,尤其是丈夫。她和周明是高中同学,相识、相爱多年,她常说:“虽然录井工作苦,但日子幸福。” 对于他们而言,生活里或许没有很多钱,但拥有很多爱,在奔忙中停下来感知 “甜” 的滋味,是他们给生活和自己的礼物。 一线录井人的世界里,没有容易二字。 在新疆14年间,杨祝艳和周明征战塔河、顺北油区,与漫天黄沙、酷暑高温、三九严寒作战, 带队施工了20余口井,口口都是优质工程。顺北52A井、和西1井、顺北53-7井等成为西北油田的标杆井,杨祝艳还被评为优秀录井队长。 在井场上,杨祝艳的身份是录井队长。一口井从开工到完钻,短则30天,长则七八个月,甚至一年。回家,成了他们的诗和远方。 在家里,杨祝艳的身份显得多元化,是女儿,是儿媳,是妻子,还是3个孩子的妈妈。 作为妈妈,杨祝艳始终觉得愧对孩子。大女儿参考高考时她不在家,二女儿上初二,小儿子五年级,正是调皮的年纪。 在杨祝艳的心里,自己的家有两个样子。 一个是在离家3000多公里的井场,下班后打开手机,在家里的监控视频看到的模样。公婆和孩子们的一日三餐、写作业、唠叨和打闹的日常。她会觉得非常对不起父母孩子,心酸涌上心头。也是那一刻,她清晰地感知到,自己和幸福之间的距离。 一个是眼下,自己就身在其中,孩子的笑脸伸手可触,父母的白发抬眼可见,心里很踏实。 而在两种完全不一样的生活里,也有始终确定的东西——杨祝艳和周明的忙碌没有改变过,他们从踏进家门的那一刻起,用行动传递着中国人很少直接表达的幸福和爱。 那次回家过年,他们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仪式——为周明父亲办一个寿宴,因为正月初九是老人的生日。杨祝艳为公公精心挑选了一个新款手机,方便视频和交流。 “你们俩回家过年,就是给我们最好的礼物,还买啥礼物。” 看着手里崭新的手机,老人脸上的皱纹都笑成了花。 赶大集,是年的标配。回家第二天,杨祝艳就带着老二和老三去赶集。早市大集上,到处都是年味儿。她和孩子们买了牛肉、羊腿、大草鱼、红冠大公鸡,还有嘎嘎甜的砂糖橘……手里提不下了,车子装不下了,杨祝艳还想买。 其实,在回家前,杨祝艳和周明就网购了很多年货,陆续到家。 快递堆满了客厅,杨祝艳和孩子们坐在一堆大大小小的盒子中间,孩子们一边拆一边惊喜地尖叫,她则故作神秘,又笑得合不拢嘴。 相较于在井场上忙碌的录井女队长,和孩子们一起拆快递、一起开怀大笑的妈妈,是杨祝艳更喜欢的自己。 杨祝艳喜欢家里的氛围,3个孩子难得地“黏”在身边,家里独有的一种热闹和快活将她紧紧包裹,令她安心。 周明话不多,但他手不停、脚不歇。去年,他主动从父母手中接过棒,承包了年夜饭的任务。他享受这样的时刻,“一年忙到头,年夜饭,就是此刻的一件大事”。 清蒸娃娃鱼、红烧牛腩、辣子鸡、青椒腊肉、雪花丸子……这是周明的年夜饭菜谱,他扎着围裙,在厨房里抡起大勺,揭开锅盖的瞬间,香味就蓦地弥散开来,钻出锅盖,钻进大家的鼻子,弥漫家里的每一个角落。 此刻,幸福很近。一顿年夜饭,足以治愈一年的辛劳。 在杨祝艳和周明的眼中,幸福这个词,足够普通,偶尔具体,总是抽象。 3个孩子、4位老人,是杨祝艳和周明的坚强后盾,也是他们毕生的责任。老人的健康、孩子们的教育,都要他们记挂在心里。 他们选择勇敢地扛起生活的重担,同时认真用心干好录井工作。在他们身上,生命力有力地穿透出来。 “爸爸和妈妈就留在家里吧,这样咱们全家就能天天团圆了。” 年夜饭开席,调皮的儿子脆生生地说出自己的新年愿望。 “爸妈,我能理解你们,但也觉得你们确实太辛苦了。” 懂事的大女儿将鸡腿夹到他们的碗里。 “习惯了,爸妈在一起,就能坚持下来。” 杨祝艳的笑容,明媚了整个家。 “习惯了”,这是一个很强大的短句,它能代替一切的一言难尽,也能看到一种无法停下的热爱…… 质朴的夫妻俩都不善表达。但是爱,分明在周明的心里,也在杨祝艳的笑里。 2025年的春节,他们虽不能回家,可2024年春节的温暖,支撑着他们在岗位上继续坚守。他们知道,此刻的坚守,是为了更多家庭的幸福,也是为了未来能有更多美好的团聚时刻。 (作者来自经纬公司)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