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4版:中国石化报04版
日期检索
蒋智慧:与“氢”共舞2025年01月10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赵书萱 李 雪
38岁的蒋智慧是燕山石化化学品厂总工程师,2024年9月,获评中央企业劳动模范。在过去4年间,他迎难而上,带领一支平均年龄仅28岁的年轻团队,在氢能领域内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攻关工作。
赵书萱/文 李 雪/图
于悠悠浩渺间,长怀此情。
于漫漫天地间,长立此身。
当轻盈的雪花飘落,或飞舞或盘旋时,蒋智慧眼中的世界,仿佛一如4年前,目之所及处,唯有装置的湛蓝与初雪的盈白……
以青春之名,成就新“氢”年
2020年元旦刚过,蒋智慧带领一群青年技术人员,迎来了中国石化与北京冬奥会官方战略合作项目——氢气新能源装置的中交,也迎来了那年的第一场冬雪。
一个个略带兴奋的脚印,扰乱了初雪的轻盈,微带寒意的指尖,拂过雪花的轻盈,触碰着装置的湛蓝:压缩机、管廊、站台……在这个初冬的天地间,一股独属于青春的豪情油然而生。
“我们这群人当时平均年龄28岁,从液体产品生产到气体产品生产,一切都是新的开始。”蒋智慧说。
熟悉装置的每一个部位、了解全流程的生产工艺、学习其他高压气体装置开车经验……蒋智慧每天带着技术人员奔波在现场。记不清吹扫方案改了多少次,记不清置换流程推敲了多少回,记不清拿着发泡水做气密试了多少遍,也记不清对装置流程、生产原理、控制参数熟悉和模拟了多少回,蒋智慧只知道:“装置只要交到我们手里,我们就必须开成功。”逐一确认管线合格、逐步确认流程无误、逐项确认系统功能,2020年3月27日,氢气新能源装置一次开车成功,产出可以满足燃料电池或电子行业所用氢气。
“那种成就感特别不一样,以前开装置都有前人打下的基础,我能做的大多是管理。这次开装置可以说是开创性的,那种在自己手里开起来的感觉真的很热血。”微微翘起的嘴角,扬起的是属于青春的骄傲。
随着开车成功,蒋智慧和团队成员倾力投入流程的优化。其中,氢能管束车充装置换为重中之重——第一批抵达的氢能管束车原车内为氮气,且没有自动置换功能,如何把氮气全部置换成氢气呢?
蒋智慧带领团队一点点探索,不断尝试、分析置换的流量、压力、时间,确立最优方案。从第一辆车连着干了两个通宵、置换了11遍才合格,到最终实现15个小时置换完1辆车。
几天没有回家的蒋智慧已然一身狼狈,厚厚的工作服褶皱着夜间睡沙发的印记,未曾梳洗的头发东倒西伏没了形状,金丝边的眼镜后是略带血丝的双目。“晚上太晚就不回家了,孩子太小,怕打扰她们”。
2020年12月16日,燕山石化首辆满载燃料电池氢气的管束车缓缓出厂,蒋智慧的心里满是激动:“冬奥,我们来了!”
以责任之名,服务新冬奥
秉持“洁净能源,为冬奥加油”的信念,2021年,蒋智慧带领这支青年技术人员组成冬奥保供突击队,“我们要做的就是持续优化”。
在蒋智慧的带领下,突击队员们在装置满负荷状态下,不断优化调整参数并持续取样分析产品,在保证产品质量合格的同时,摸索出最优的变压吸附时间,为氢气的高效生产提供技术保障。同时,他们不断提升充装效率,经过一次次的讨论分析与实践,每辆氢能管束车的置换时间由原先的15个小时缩短至9个小时左右,并制定出可以24小时连续充装的方案。
2021年9月9日,中国石化北京冬奥氢能服务全面启动,明确4座加氢站全部由燕山石化提供用氢保障。蒋智慧接到消息后,倍感使命光荣的同时更觉责任重大。
他详细制定氢能保供专项方案,从生产运行、设备维护、安全管控、应急处置、疫情防控等5个方面提出工作要求,明确职责,细化分工。
其中,夜间闭灯检查是保障冬奥会期间氢气新能源装置安全平稳的升级管控措施。每当夜幕降临时,蒋智慧总会和班组人员一起走进装置,观察装置的运行情况。“实施闭灯检查”,随着对讲机里传来同事的提醒,装置现场瞬间陷入一片漆黑,待确认各区域无漏点后灯光才会再次亮起。蒋智慧则继续查看吸附单元压力和程控阀运行状态,检查氢气压缩机油压、油温等运行参数。
每一夜的确认,每一夜的坚守,终于等到了这一刻。
2022年2月4日晚8时,举世瞩目的北京冬奥会在国家体育场“鸟巢”盛大开幕——燕山石化的氢,点燃了“主火炬”。当摇曳着微火的“大雪花”冉冉升起时,燕山石化氢气新能源装置中控区的会议室内沸腾了,角落里的蒋智慧握紧了手中的红旗,红了面庞,湿了眼角。
怀揣着一颗沸腾的心,漫天的飞雪里,坚守现场确保连续充装作业安全的蒋智慧,身形始终坚挺。零下20摄氏度的深夜,现场没有任何可以藏身的地方,连绵的雪花飞上发梢、眉梢,飞进工作服棉袄的领间、袖口。脸冻麻了,脚渐渐没有了知觉,可一望向充装完成的氢能管束车缓缓驶离的背影,心口那团气便又热了。“担子交给我,我就必须得对得起这份信任”。
在蒋智慧的带领下,突击队圆满完成保供任务,为冬奥会及冬残奥会累计供应氢气61.8吨,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对于绿色发展的期待与梦想。
以绿色之名,筑梦新能源
随着氢气新能源应用的开拓,蒋智慧更忙了。
氢气新能源装置质量在线监测系统投用,实现氢气质量在线分析国内领先;建设氢能叉车加注示范站,建成国内最大的氢能叉车一次性应用示范场景;与石科院联合建设中国石化首套PEM制氢示范站,首次实现PEM电解水制氢设备的国产化……“非常幸运还是由我负责试验,实现24小时连续运行,成功完成相关技术标定,为兆瓦级PEM膜电解水制氢技术研发和扩大化生产收集第一手数据。”2022年12月10日,中国石化国产化兆瓦级质子交换膜(PEM)电解水制氢装置在燕山石化成功开车。
“我们必须把握氢能产业发展的窗口期,围绕制氢、储氢、场景应用、技术研发等主动开展工作,加快进军氢能领域。”蒋智慧坦言。
2023年,燕山石化1万标准立方米/小时氢气提纯设施完善项目通过立项审批。“我们原本的氢气新能源装置的供氢能力是2000标准立方米/小时,新装置建成后,我们的供氢能力将大幅提升”。
再一次投入新装置建设的蒋智慧激情满满。已是装置总负责人的他,总是一身蓝色工装,头戴安全帽,手携资料笔录,或跟进建设进度,或确认设备质量,或指导技术培训,或讨论工艺流程……
“这一次,我们完全吸收借鉴了氢气新能源装置建设的经验教训,各方面都作了优化提升。”蒋智慧兴致勃勃地讲述着——为了避免手动取样的低效,装置同步建设质量在线监测系统;装置规划时即设计回收系统,将非充装期间的产品气回收进管线再利用……
2024年12月18日,1万标准立方米/小时氢气提纯设施完善项目顺利投产。天地间,蒋智慧和如同他一样生逢其时的石化青年们,用坚定的足迹在湛蓝色的管线间书写下诚挚的诺言:国家有需要,我们就有行动!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