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日期检索
与石油结缘的巴丹吉林风景2024年09月06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王 鹏
王 鹏 内蒙古的春天比内地来得晚了一些。车子在沙漠公路上颠簸了三个小时,方才抵达大漠腹地正在施工的拐6-2井工区。见到这支多次荣获局级先进称号的铁军队伍时,队长杨国平和工友们正在紧张忙碌地施工。 “从2015年到现在,我已经在这里工作了9个年头。”作为经纬公司中原测控公司ZY213录井队队长,杨国平对这片大漠有着深厚的感情。杨国平觉得,巴丹吉林沙漠就像一个纯正的石油汉子,爱憎分明刚柔并济,刚烈起来沙尘肆虐、天翻地覆,而温顺下来又风平浪静、连绵柔和。 在这片大漠之上,稀疏生长着骆驼刺、沙拐枣、芨芨草等。这些植物耐旱、耐寒、耐暑。只有同时拥有这些本领,才能在这里长长久久生存下去。 旱,是因为这里常年不下雨,沙漠里年降水量不足40毫米。寒,是这里一年有6个月的冬季,冬天深夜气温会降到零下40摄氏度。暑,是盛夏地表70多摄氏度的温度,把生鸡蛋埋进沙子里,十分钟后扒拉出来就可以吃了。 面积4.7万平方公里的巴丹吉林,沙山沙丘、风蚀洼地、剥蚀山丘、湖泊盆地交错分布,流动沙丘仅次于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自2015年11月开钻的拐参1井取得了重大勘探突破后,这里就打破了多年的沉寂,成了石油人奋斗的新战场。 沙漠中施工,苦中作乐,是石油人与生俱来的天性。 干骆驼刺根简单修剪,就成了可以摆放在野营房内的漂亮盆景。夏天虽有苍蝇,但没有蚊子。偶尔还能碰见沙漠里的小动物,最常见的是沙蜥、狐狸,一种叫不出名字的小小的黑色甲壳虫。还有数量极少的沙鼠,身形短小,奔跑的速度极快。据说,这里还有狼,只是谁也没遇见过。 钻塔在荒凉的沙漠中耸立,红白相间的钢构井架在黄色大漠的衬托下显得尤为鲜艳。井与井之间的直线距离并不远,最近的就一两公里,但若走路的话,却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沙漠里沙丘连绵起伏,沙体松软,脚踩下去容易下陷,往往没走几步,就累得直喘气。 90后罗涛是两年前毕业分配在队上的一名大学生,经历过内蒙古风沙的日夜锤炼后,初来时稚气的脸庞已经变得黝黑刚毅。“身体更结实了,胳膊也比以前明显有劲了。”他微微一笑,露出一口洁白整齐的牙齿。60后地质工许卫红则是队伍中的老大哥。性格幽默的他,经常在工作和生活中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无形中成了杨国平最得力的心理辅导助手。 “我最喜欢的运动就是爬沙山。”许卫红告诉我,“爬山最适宜的季节就是夏天,而且是在傍晚时分。” “为什么?”我问。 许卫红说,这里的沙丘高大密集,最高的一座沙丘大约有500米高。一天的暴晒过后,临近傍晚,沙漠地面的温度会渐渐降下来。这时候,脱掉鞋子赤脚爬上去,沙子细腻而温热。每走一步,脚下的沙便会轻轻流动,发出细微的沙沙声,只有静谧的傍晚才能听到。 还可以背一块滑板,爬到山顶,然后坐在上面顺着沙丘飞驰而下。也可以站在沙丘之巅,俯瞰四周延展至天际的沙海。放声歌唱时,声音会顺着沙丘翻滚远去。 这里,还有最吸引人的自然景物——七彩砂。这也是巴丹吉林和其他沙漠不同的、自己独有的特色。阳光下,七彩砂如同一颗颗小小的宝石,闪烁出五彩缤纷的光彩。“它是我们喜欢给亲人朋友带的小礼物。”许卫红捡起一块小小的砂石。 巴丹吉林沙漠一年四季都是有个性的,冬天大如席的雪花,纷纷扬扬,洁白无瑕;春天冒出的零星草籽芽尖,带着绿色的憧憬和希望;夏天阳光照射下,黄色延展而去的海洋如梦如幻;秋季天高云阔,时而有拖着长长白色尾巴的飞机飞过…… 当然,对于石油人来讲,最大的诱惑就是能够不断取得新的油气发现。在他们眼里,这是一片神秘的宝藏之地。 拐2、拐3,一直到拐16-1、拐17、拐18HF……几年来,随着勘探开发的不断推进,这里先后建立了采油站、集输站和设施齐全的生活基地。石油人在这里工作、生活,逐渐和沙漠融为了一体,彼此之间的默契配合、每一次的钻探发现,都是幸福的。(作者来自经纬公司)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