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下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7版:中国石化报07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宁波工程公司

强链补链建链 激发产业活力

2024年07月22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王晓珍
16.8K

    □王晓珍

    不久前,央视《焦点访谈》栏目报道了盛虹石化“二氧化碳捕集利用-甲醇-新能源材料”生产线贯通投产的消息。作为一条负碳产业链,该项目可通过捕集化工生产中的二氧化碳,与氢气反应合成甲醇,再转化成光伏膜等新材料。值得注意的是,该项目的核心装置——二氧化碳回收再利用装置正是由宁波工程公司设计的,这也是该公司依托原有传统产业基础,向新材料领域挺进的一次成功尝试。

    近年来,宁波工程公司面向市场需求,加强新材料等重点领域战略布局,着眼现有产业强链、围绕缺失环节补链、聚焦新兴产业建链,围绕绿色转型路径,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拓展新业务就是向着未知领域进发,是挑战,也是机遇。对于盛虹石化二氧化碳回收再利用装置的设计任务,我们早已蓄势待发。”宁波工程公司上海分公司总经理孟德苏说。

    面对工艺包首次在国内完成工程转化没有先例可循的难题,宁波工程公司在工程设计初期就组建专业团队,确立了“整体项目策划、分项专家评审、细节专业把控”的设计思路,准确掌握工艺技术特点。

    在详细设计阶段,国内外标准的差别,给工艺包转化带来了较大困难,加上国内在安全环保和节能降耗等方面的标准远高于国外,导致工艺参数变动。设计团队主动出击,查阅资料、深入研讨,增加大量工艺计算,改变下游输入条件,逐个击破难点,最终完成了方案修改,实现了安全、环保、工艺、流程等全方位的优化。

    进入施工阶段,宁波工程公司先后派出配管、土建、仪表、电气等多个专业的设计人员赶赴现场,及时解决遇到的各类问题,为项目推进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服务保障。经过两年多的艰苦攻坚,今年3月5日,二氧化碳回收再利用装置一次开车成功并顺利投产。

    “此次在新材料领域成功尝试,我们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对做好董家口化工新材料基地、连云港石化α-烯烃及高端材料等项目建设更有信心。”宁波工程公司上海分公司党总支副书记刘锋说。

    一直以来,宁波工程公司聚焦炼化工程绿色转型,不断深化“产学研用”合作,与外部单位合作开发了新型绿色碳化硅、锂电池回收等新材料和资源循环技术,以及万吨级烟气二氧化碳捕集相变回收等节能减碳技术。“今后,我们将沿着‘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之路,以‘科技公司+工程公司’的发展模式、‘产品+服务’的业务架构,突出煤化工领域强链延链、化工新材料领域建链补链,致力为客户提供差异化技术、高端化建造、智能化服务等多样化产品和解决方案,加快推进公司高质量发展。”宁波工程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郑立军说。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