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下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6版:中国石化报06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科技创新是实现稠油规模效益开发的首要驱动力

□西北油田岩溶地质领域专家 汪 彦
2024年06月03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汪 彦
16.8K

    在世界剩余石油资源中,约70%是稠油。持续、有效、经济的稠油开发成为各国石油增产的重要方向。

    我国稠油资源量约200亿吨,现已探明35.5亿吨,开发潜力巨大。在塔里木盆地,稠油油藏主要集中在塔河油田,稠油密度、黏度均呈北西高、南东低特点。油藏呈现“两超三高(超深、超稠,高含胶质沥青质、高含硫化氢、高矿化度)”特征,多位于6000米以深的超深奥陶系,黏度在20万~180万毫帕·秒,沥青质含量超30%,硫化氢含量密度1万~12万毫克/立方米,矿化度超22万毫克/升。

    实现稠油规模效益开发,科技创新是首要驱动力。西北油田经过近20年的探索攻关,先后攻克了致稠机理、稠油降黏、高效举升等技术难题,创新形成了包括稠油掺稀开采、化学复合降黏、电泵+尾管悬挂举升在内的一系列稠油勘探开发工程技术,并广泛推广应用。2014年,“超深井超稠油高效化学降黏技术研发与工业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应用这些技术,西北油田稠油累计产量超过5000万吨。

    随着油田开发向于奇西、十二区北等超稠油区块挺进,很多成熟技术“水土不服”。对此,西北油田坚持以变应变,推动特超稠油快速复产、钻井提速提效、储改高效增产、地面配套保障等技术迭代升级,并强化勘探开发一体化、地质工程一体化,形成了超稠油精准掺稀、井筒长效举升、超稠油综合降掺稀、钻井改造一体化等新技术,初步收到较好效果。

    开发对象变化带来的新难题,绝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目前,西北油田在超稠油开发方面仍需攻克掺稀介质替代、井筒堵塞治理、地层化学驱等难题,并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接下来,西北油田将继续加大跨学科、跨团队联合攻关力度,力争尽快突破瓶颈,在前瞻性研究和原始创新上取得实质性进展;坚持以开放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与系统内外研究院所、高校等扩大科技合作“朋友圈”,加强基础地质理论和综合地质研究攻关。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