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雷 蕾 采访整理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及数字经济。报告提出,制定支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中国石化化工板块把握“数字变革”机遇,积极探索数智化转型,在自动立体仓库、AGV自动装车、实验室机器人、智能水质分析系统等方面实现“机器代人”。目前,这些技术应用情况如何?下一步将如何加快推进数智化建设?本报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中国石化化工事业部水务室经理窦孟然、调度室副经理杨世飞、市场营销室专家邱常松等相关业务专家。
问:中国石化化工板块机器代人工技术应用情况如何?
答:当前,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产业变革潮流势不可当。在此背景下,构建现代化石油化工产业体系、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抢占行业竞争制高点,离不开数智技术的强力赋能。
中国石化化工板块面向数字科技前沿和产业发展需求,围绕生产经营重点业务,大力推动高危险、高强度、高负荷等场景下机器代人工的应用探索,由点及面、层层展开,多项技术应用效果良好,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充分彰显了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安全化发展。
其中,智能仓储和物流设施自动化水平有效提升。树脂小包装产品以共享托盘为载体整托套膜出厂方式为中国石化首创,引领了国内行业发展,改变了国内仓储和装运模式。在智能仓储方面,中科炼化、中韩石化等企业的立体仓库智能化水平处于国内先进地位;齐鲁石化平面智能仓库开创了“AGV+自动装车设施”模式。在自动装车方面,齐鲁石化聚烯烃产品的桁架式自动装车设施为国内首创;镇海炼化的多种自动装车设施可满足平板车、集装箱、高栏车等要求,成为国内最先进的树脂产品自动装车企业。
智能水质分析系统的应用表现为“两高一强”。智能水质分析系统精度“高”。该系统采用国标分析方法进行自动分析,与实验室人工分析方法一致。目前,集团公司已有10家企业的循环水、化学水、污水处理等30余套智能水质分析系统在使用,效果良好。智能水质分析系统效率“高”。该系统通过多通道自动取样、先进的水质化学分析、智能化的中央控制和一体化的信息集成等技术,实现了一机多点、多参数自动智能分析,分析数据自动上传LIMS系统,并可在移动端和PC端即时同步,系统运行4年来稳定可靠、维护简单、使用方便。智能水质分析系统功能“强”。该系统具有智能化程度高、系统拓展性强、稳定可靠性好、一次性投资低、运维成本低等特点。
实验室机器人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高精度操作、降低了安全风险和人工成本。北海炼化采用机器代人工完成油品等液态样品的分样、转运、上样、控制色谱仪器自动完成样品分析等工作,实现了实验工业机器人在生产线上精准、高效的操作,降低了分析检验检测人员的安全风险。
问:下一步如何做好机器代人工技术整体布局?
答:化工板块将加大力度推进机器代人工技术向横向和纵向发展。
横向扩展应用场景。目前,中国石化化工企业已经在巡检、仓储、实验等环节采用机器代人工技术开展了多种应用场景的尝试和应用,后续将扩展应用场景,比如在装置到实验室之间的采样及样品转运方面探索采样机器代人工技术。
纵向精细深化应用。在当前已有的应用场景下,继续深化细化应用,使智能化技术更好服务生产。比如,在智能化仓储和物流方面,将继续加大力度推进老平面库的智能化改进,目前已有十余家企业在建或规划建设智能仓库,我们将继续组织企业分批次、有序建设。同时,继续大力推广企业使用AGV等自动装车技术。在智能水质分析系统应用方面,将在其他企业推进智能水质分析系统的现场应用,加快完善现有循环水系统、化学水系统等的配置,新建项目要从设计源头开展优化,实施标准化配置,解决水质分析人员少、分析频次没有满足标准要求等问题,切实提升水质分析过程监控水平。在机器代人工开展实验方面,在已经实现油品检测分析智能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广水质分析方面的机器代人工无人实验工作,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