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下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3版:中国石化报03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每一次创新都是艺术创作

2024年01月03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杨 君
16.8K

图为集团公司技能大师都亚军(右一)在现场向青年员工分享采油操作经验。赵奕松 摄

    【中原油田都亚军技能大师工作室】

    该工作室于2011年6月挂牌成立,是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河南省示范性劳模(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全国石油石化系统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中国石化示范性创新工作室。工作室由“全国技术能手”都亚军领衔、中原油田36名技师和高级技师组成,以专业人才培训、实用技术革新和现场难题攻关为主要方向,获得创新成果268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80多项。

    本报记者 杨 君

    1月2日,都亚军和他的伙伴们早早就来到积雪覆盖的井场,准备对“抽油机光杆保护装置”这一创新成果再次进行实用性验证。

    “气温低,考验装置的耐受性。”都亚军一边指挥大家各就各位,一边告诉记者,最近,工作室正加紧开展“抽油机光杆保护装置”“抽油机曲柄销及衬套取出装置”等5项技术难题的攻关活动。

    从年初到年尾,从井场到工作室再到井场,对忙碌的都亚军而言,多年来他和团队成员只想做一件事:把他们创新的采油工具、装置都打磨成最适用、最精致的艺术品。

    为了做好这件事,他们乐在其中,亦乐有所得。

    “我们的创新台就在井场上”

    从井场回到工作室,都亚军他们赶紧结合现场数据和效果进一步优化装置。

    在这个占地面积300平方米的工作室,记者了解到,工作室现设有课题立项讨论室、创新成果展览室、业务培训室和加工车间。中原油田为团队配备了电脑、投影仪等现代化教学及研究设备,并为工作室投入一定资金,以保证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室内条件这么好,还去现场干吗?”面对记者的疑问,工作室技术攻关组组长马亮接了话茬儿:“我们的创新主战场就得在现场、在井场、在讲堂,就得接地气。”

    2011年,工作室挂牌成立后,创新的条件更好了,平台也更高了。都亚军鞭策自己:“工作室可以提供更好的条件,但心一刻也不能离开现场、一线,因为那里才是根本。”

    正是有了这份初心,多年来,工作室成员坚持“用好工作室更要走出工作室”的理念,不断提升创新工作影响力。尤其是在人才培养上,近三年,工作室走出去举办讲座和讨论会12场,参加员工达上千人次。

    近几年工作室培养出集团公司技术能手11名、油田技术能手25名、技术工种带头人65名。

    “我们的创新点就在问题里”

    前不久,中原油田组织了中原工匠一线行,都亚军带领团队与基层单位来了场“问题碰碰会”,不但当场解决了一些生产技术问题,还带回了一线亟待解决的技术和装置问题。

    “这些问题就是我们的创新点。”都亚军说,中原油田成立工作室,就是为了让他们解决生产中突出的实际问题。

    工作室开展了“难题会诊”系列活动,围绕生产一线所面临的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劳动强度、改善流程工艺、提高安全系数等问题,组织成员每季度开展一次有针对性的难题攻关。

    活动分为问题征集、分组攻关、现场发布三个阶段。他们发放问题征集表,对征集的问题进行筛选和分类后,按不同工种领域组成攻关小组,有针对性地实施。

    2021年至今,工作室共召开难题会诊发布会5场,解决实际问题63项,其中46项攻关成果获得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

    鼓励成员创新的同时,工作室充分发挥模范作用,带动全员创新。引领广大一线技师和操作人员开展“倾听设备的声音、细把油水井脉络”活动。其中“抽油机连杆拆卸器”项目,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大大提升了安全系数。该项目被中国能源化学地质工会评为优秀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二等奖。

    “我们的创新力就在争论中”

    岁末年初,工作室根据成员2023年度完成的成果、培训授课、师带徒、解决难题等内容进行考核排名,综合成绩不达标者将与工作室解聘。

    “工作室不是保险箱,有成果就留,没成果就走。”都亚军说,对于工作室人员的组成和成果的判断,只有应用效果才是唯一的标准。

    “我们可以相互质疑,也可以相互求证。”业务培训组组长仲继东告诉记者,正是因为有着浓厚的学术讨论氛围,大家都有强烈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这种环境下,仲继东得到了大家的帮助和启发,本人已获国家专利授权45项,厂级以上成果98项。

    都亚军说,没有这种良好的平等互助环境,没有大伙儿针对项目毫无保留的深入探讨,甚至针尖对麦芒的争论,很多问题都解决不了,“争论本身就是一个集智的过程,大家都非常喜欢这样的团队”。

    正是这样的一个团队,不但创出了技术成果,也为中原油田培养高级技师50名、技师90名、全国技术能手1名。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