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日期检索
“十条龙”沿用至今仍充满活力袁晴棠 中国工程院院士2023年09月21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符 慧 苟澜弋 张泽骁
袁晴棠 中国工程院院士 1938年出生,石油化工专家,为推进我国石化工艺的科技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曾任中国石化集团公司、股份公司总工程师。 本报记者 符 慧 苟澜弋 通讯员 张泽骁 记者:袁院士,您好。很多人都知道中国石化在科技攻关上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机制——“十条龙”科技攻关。听说您当时参与了“十条龙”科技攻关机制的创建? 袁晴棠:是的。背景有这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我国石化工业在中国石化成立的时候十分薄弱,中国石化的成立是背负着发展我国石化工业的使命的,需要加快发展石化技术。第二个方面,中国石化提高市场竞争力,特别是国际市场竞争力,迫切需要技术支撑。第三个方面,中国石化从1985年起开展生产装置的全面达标活动,这也需要技术支撑。 记者:怎么会想起创立“十条龙”攻关呢? 袁晴棠:这个很多人不知道,因为是30多年前的事情了,但是这个机制一直沿用至今,而且还充满了活力。 这就是因为我前面提到的,我们肩负了那么大的责任。当时我作为中国石化总公司发展部主任,压力是很大的。党组分工管科技的副总经理阎三忠同志的压力也很大。 我们商量产生了两个想法,第一个是我们要发挥我们的体制优势,应该把设计早点介入科研。如果不组织在一起,你一定要把所有科研成果都完成了,再交给设计者,设计者再开展工程技术研究。那科研进程不就拉长了吗? 第二个是中国石化总公司有大量的生产企业,在科研开发到一定基础的时候,有工程转化目标的时候,就把企业组织进去。我把工艺比喻成灵魂,设备比喻成人的躯干。我们还想到了销售单位,把销售单位也组织进去,因为他们了解市场,可以反馈市场信息,这样对新产品开发也非常有利。 这样我们就产生了第一条意见,就是发挥中国石化的一体化体制优势,按照科研开发的规律、工程转化的目标,将企业组织起来,一起开展攻关。第二条意见是必须实行一个“集中力量、重点突破”的策略。因为你10个指头去按跳蚤,就按不住,没有力量,握成拳头打下去,就有力量了,所以我们觉得要采取这种策略。 这两条意见结合起来,我们就从1991年的科技开发计划里选择了10个项目。每一个项目都是像一条龙。为什么叫“一条龙”呢?我们把科研、设计、生产、装备制造这些单位组织在一起,都按照一个目标去联合攻关,很像中国传统中的龙在舞动。我们正好选了10个项目,我跟阎三忠副总经理说,“那我们把它叫‘十条龙’吧”。 经党组批准,中国石化从1991年3月第四次科技工作会开始实施“十条龙”科技攻关,成立了中国石化“十条龙”攻关领导小组,建立了一整套“十条龙”攻关管理制度。 【30多年来,中国石化“十条龙”攻关机制持续运行,集科研、设计、生产、设备制造、工程建设和销售等全链条力量,打破单位、团队、专业、领域界限,已累计完成200多项成套技术工业转化。】 记者:您已经陪伴中国石化走过了40年。 袁晴棠:40年。因为我是参加了1983年7月12日中国石化总公司成立大会的。当时有一张照片,照片里边有我。那天的心情无比激动,当时决心要为中国石化的事业努力奋斗、多作贡献。今年是中国石化成立40周年,我作为中国石化的一个老人,亲身参与和见证了中国石化40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为中国石化取得的辉煌成就深感骄傲和自豪。那话说过来了,我刚才说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真的是要奋发图强。现在国际竞争特别激烈。 记者:还远不是我们躺在功劳簿上的时候。 袁晴棠:远不是。我们真的是要奋勇直前才成啊! 袁晴棠访谈实况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