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4版:中国石化报04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推动国产化必须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王基铭 中国工程院院士
2023年09月21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栗 阳 苟澜弋 单 路 张泽骁
16.8K

王基铭 中国工程院院士

1942年出生,炼油、石油化工及工程管理专家,大型石化装备国产化的重要推动者和杰出贡献者。曾任中国石化股份公司总裁。

本报记者 栗 阳 苟澜弋 单 路 通讯员 张泽骁

记者: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我听说您是要参加一个氢能主题论坛,专程从上海赶到北京来的。

王基铭:对的。作为老同志,我们见证了中国石化的40年,见证了中国石化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现在由大要转强的过程。40年,正好是我们新的起点、新的里程碑。1983年,中国石化成立的时候,我还在上海石化工作。

【上世纪70年代,为了解决全国人民穿衣难问题,我国计划引进了四套化纤技术设备,其中一套落户上海金山,由此拉开了上海石化建设的序幕。1972年底,沉寂已久的荒滩上迎来了数万名建设者,王基铭便是其中之一。】

王基铭:我见证了上海石化的50年,见证了中国石化的40年。当中,我非常有感触的是,石油石化设备逐步实现国产化。从中国石化总公司成立开始,第一任总经理陈锦华就提出了“爱我中华、振兴石化”,就提出来尽可能设备国产化。当时,上海石化的22套装置,其中11套装置是国产的,另外11套全部是引进的,连一个螺丝钉都是进口的。

【1977年,上海石化计划通过引进部分先进设备建设二期项目。第二年,王基铭正式介入装置选型与设备采购谈判。该项目历时整整6年,前期大量时间耗在了谈判和拉锯上。这场漫长的谈判深深触动了王基铭,也让他推动重大装备国产化的信念更加坚定。】

王基铭:到了中国石化总公司以后,我任副总经理,分管物资采购和工程建设。1997年,大庆石化的30万吨/年乙烯装置要改造到48万吨/年。当时我代表中国石化到大庆开会,沈阳鼓风机厂提出,希望这台裂解气压缩机用国产的。我记得,大庆石化管设备的副厂长问:“王总,出了事情怎么办?谁负责?”我拍着桌子站起来说:“我负责。只要你们把工作做好,我把我的乌纱帽压在上面。”这事就这样定下来,投用了第一套国产化裂解气压缩机。这是战略上的一种决策。

记者:当时这个底气来自哪里呢?

王基铭:我的底气来自对我们国内技术的了解。我知道沈阳鼓风机厂已经积累了这方面的技术,他们在其他压缩机上已经国产化了。当时难在什么地方呢?要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记者:我想,国产化的提速,是能够推动我们民族工业发展的。

王基铭:对的,特别是现在,我越来越感到国产化的重要性,认识前所未有的深刻。现在一些方面,比如芯片、软件等,面临卡脖子困境,因此自力更生、自立自强显得更加重要。

记者:今年是中国石化成立40周年,刚才您也讲到这是一个新的起点。

王基铭:在双碳目标驱动下,集团公司党组提出打造世界领先的洁净能源化工公司的愿景目标。这不仅包括能源利用的上游,还有中下游——新材料精细化工。我希望,我们一直在这个行业里面是一个引领者,无论是技术上,还是在人才和管理上,包括我们企业精神、企业文化,都是一流的。希望我们从“爱我中华、振兴石化”开始,一代代传下去,践行中国石化作为共和国的长子、国之重器的责任担当。

记者:听了这些故事,能够深切感受到干事创业的火热激情,和您对中国石化的深厚感情。

王基铭:我一辈子都在中国石化,没有离开。从1964年参加工作开始,我就在中国石化,在高桥炼油厂8年,在金山的上海石化22年,在中国石化总部25年,一辈子都在中国石化工作,有一份石化情结。人可能老了,但是石化的情结永远在心里。

王基铭访谈实况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