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4版:中国石化报04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学习科研没有捷径

毛炳权 中国工程院院士
2023年09月21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符 慧 苟澜弋 单 路 张泽骁
16.8K

毛炳权 中国工程院院士

1933年出生,高分子化工专家,我国聚丙烯催化剂生产技术的奠基者和开拓者。现任北京化工研究院科技委名誉主任。

本报记者 符 慧 苟澜弋 单 路 通讯员 张泽骁

记者:毛院士,您好。您出生于上世纪30年代,那时候能上学读书还是很不容易的吧?

毛炳权:是的,但我爷爷和我爸爸都希望家里的孩子能够读书。从小的教育就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上世纪30年代,中国处于动荡之中。在我们县城,所有走进县城的人都需要向日本士兵鞠躬。当时为什么我要参军呢?我想好了,当亡国奴挺可怕的,所以我参军了。

记者:您参军的时候多大年纪?

毛炳权:17岁。我在华南军区参军,后来跟着部队到了辽宁丹东。

【1952年,朝鲜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加上当时祖国建设需要大批人才,由于文化基础较好,毛炳权从部队被选调去上大学。他怀揣着报国之心和对化工的粗浅认识,选择了化工专业,进入大连工学院学习。一年后,通过考试选调,毛炳权进入苏联门捷列夫化工学院学习。】

毛炳权:开始的时候最困难,当时苏联老师讲课不按照教学大纲或者书本讲,都是高兴讲什么就讲什么,又是用俄文讲课,我听不太懂,笔记记不下来。我就请苏联同学记笔记把字写得整齐一点,我就抄他的笔记,他记什么我就抄什么,慢慢地对照着看。多读多看以后,自己就可以听懂了,也记得下来笔记了。

记者:这一来一回地抄笔记,对照查字典和书,要花很多时间吧?

毛炳权:当然,不花时间哪里能学得好,学习科研没有捷径。我除了记笔记,还向教研组的老师申请,专门抽时间参加科学小组。参加科学小组是可以发表论文的。我当时是读大学课程,不是研究生课程,本来是没有发论文的任务,但在毕业时我发了自己的论文。

记者:您在留学时,毛主席还到苏联访问,在莫斯科大学发表了重要讲话。您当时是不是也在现场?

毛炳权:对。我们好多留学生早早到礼堂里等着,听毛主席讲话。他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记者:您当时听了什么感觉?

毛炳权:当时很兴奋,但是也感觉到责任很重大。读书很努力,我的课程是5分。

记者:5分是最高分吗?

毛炳权:最高分。俄语叫Отлично,就是优秀。

记者:您成绩这么好。

毛炳权:国家为你花费那么多钱,供你读书,你不学好怎么对得起国家?

【1971年,毛炳权调入北京化工研究院,开始专注聚丙烯催化剂的研究。他从积极参与研究到领衔研究,与同事一起陆续研制出了络合Ⅰ型、Ⅱ型催化剂和N型催化剂,填补了国内空白。】

记者:上世纪80年代,N型催化剂研究就获得成果并且申请了专利。这是您参与其中的。

毛炳权:其实那时候很多人都没想过做专利的事,国内我是比较早做专利的。后来,聚烯烃催化剂的专利出口到了美国,卖了1800万美元。

【N型催化剂的出口创下了我国专利出售历史上的最高价格纪录。这一突破打破了国际垄断,确立了我国在世界聚丙烯催化剂领域的强者地位。后来,N型催化剂相继获得5个国外专利,于1993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记者:这系列催化剂为什么取名叫N型呢?

毛炳权:因为是New(新)嘛。

毛炳权访谈实况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