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日期检索
到生产一线去寻找答案曹湘洪 中国工程院院士2023年09月21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符 慧 苟澜弋 张泽骁
曹湘洪 中国工程院院士 1945年出生,石油化工专家,组织实施过多项石油化工装置的重大技术改造和攻关。曾任中国石化股份公司高级副总裁、集团公司总工程师、中国化工学会理事长、中国石油学会副理事长。 本报记者 符 慧 苟澜弋 通讯员 张泽骁 记者:曹院士,您好。您从事石油化工行业已经很多年了,如果从您读书开始计算,是上世纪60年代初就进入高分子材料专业。那时为什么会选这个专业呢? 曹湘洪:那时就知道我们国家在研究人造卫星上天,听说这个天上飞的人造卫星需要很多高分子材料,我就对高分子材料感兴趣。在实际生活中有用,对未来社会发展有用,就选择了这个专业。现在看来,这个选择还是很正确的。 【1970年,燕山石化胜利化工厂建起了我国第一套万吨级顺丁橡胶生产装置。彼时刚刚大学毕业的曹湘洪立刻融入到攻克合成橡胶生产质量不稳定的难题中。】 曹湘洪:进厂后,我们主要先筹建实验室。建起实验室以后,我们就配合着生产装置开始做一些实验。经过大概3年时间的攻关,我们才基本解决了不能连续运转的问题。后来,到了1976年底、1977年初,领导很信任我,说“干得不错,让你上车间吧。聚合问题没有解决好,产品质量不稳定,生产也不稳定,希望你去了以后把所有问题都解决了”。 记者:就是到生产一线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 曹湘洪:是的,到生产一线去。我把生产装置当作实验装置来看。这套实验装置在操作边界确定以后,指标总是在边界内有波动,而波动必然会产生相应的效果,最终影响产品的质量,这是有关联的。我最后想到,得去做数理统计了,用数据分析。我就开始把车间所有的历史资料都搜集起来。 记者:那时候都是纸质的。 曹湘洪:对,纸质的。我都找出来。 记者:那资料非常多。 曹湘洪:没办法,我每天下班抱一本。资料捆在一起,有一大卷,我就给抱回家去。 记者:是每天解决一卷吗? 曹湘洪:对,很大的,每天卷一卷回家。卷完以后,没有计算手段,就用算盘算,算一天的、一个月的,就慢慢地把这一年的数据算完了。但我读大学的时候没有学过数理统计,那怎么办?我就去书店里学。我是农村出来的孩子,当时工资低、经济负担重,所以到新华书店去看书,不是买书。 记者:那就在书店里泡着吗? 曹湘洪:对,我就在书店里泡着学,把公式抄下来现学。回去以后,照着公式算,计算究竟是哪些因素与结果关联性最大,对结果影响最大,挑最重要的因素去研究。经过这么一番艰苦的劳动,找到了溶剂油的水值和实际操作的催化剂配方有密切相关性,溶剂油的水值必须控制在11~13ppm。 记者:这么多年过去了,您还把这个数字记得这么清楚。 曹湘洪:这是我记得最清楚的一个数据。 【时代不会辜负奋斗者。曹湘洪和同事们的突破,大力推动了我国合成橡胶工业的发展。1985年,他们共同完成的顺丁橡胶工业生产新技术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曹湘洪:我们要有风险意识,当然不是盲目地去冒险。想象一下,一项新技术,我们都在实验室里开发,处于同一个水平,甚至我的水平比你还低一点。但是,我第一个实现了工业化,最后真正走向市场的是谁呀?是我,不是你。因此,管科技工作的领导就应该有这样的责任和担当。 记者: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在短短几十年里发展成今天的水平,还是很让人感到自豪的。 曹湘洪:是的,我们的国家,特别是我们所在的行业经过短短的几十年,发展到现在的程度,我觉得确实是非常可喜的,也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感到骄傲的。我现在经常会到厂子里走走看看,为很多装置付出了心血,它们就像自己养大的一个孩子,一段时间看不见心里就想得慌。 曹湘洪访谈实况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