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日期检索
瞄准未来技术发展增强人才创新效能2022年08月31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乔 凯
乔 凯 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第一时间传达学习集团公司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瞄准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制高点,推进人才强院工程、开展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成长通道、实施人才培养计划,不断提升人才队伍质量、增强人才创新效能,着力打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锻造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中坚力量,为中国石化打造技术先导型公司作出新的贡献。 着眼事业长远发展,部署人才发展规划。写“好”人才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大连院“十四五”人力资源规划,坚持总体部署、分级推进、动态调整相结合,确保业务发展到哪里,人才规划就到哪里。围绕规划制定详细“路线图”,形成切实可行的路径举措,推动规划变计划、计划变行动、行动见成效,确保“十四五”末,锻造一批战略科学家,打造一批科技领军人才、高水平创新团队。写“准”人才引进规划。结合现有人力资源配置及领域发展需求,重点围绕储能、可降解材料、碳中和、高端碳材料、人工智能、工程塑料(尼龙)、沥青基碳纤维、电化学合成、生物基材料9个领域,开展高层次人才招聘,加快形成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写“精”后备干部、核心人才规划。着力培养职业素质优、专业水平优的干部人才队伍,把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作为教育培养的重要手段,提升队伍核心竞争力。 着眼创新发展引领,实施人才强院工程。大力培育科技领军人才。优选能力强、素质优的科技领军人才担任重点项目负责人或技术首席,在实战中提升领军人才才干。打造人才逐级培养链条,实行“一人一策”工作方法,打造一支创新能力突出、引领示范作用明显的专家梯队。大力培育青年科技人才。坚持把战略人才培养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安排能力实绩突出、发展潜力大的青年科技人才,担任重要技术职务,领衔重大科研项目,在关键岗位和重大项目中成长成才。加大在优秀青年人才队伍中选聘专家力度,让更多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培养具有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着力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强化前瞻基础研究人才布局,扩大前瞻基础研究人才规模。建立前瞻基础研究人才联合培养机制,长期稳定支持一批具有创新潜质的基础研究人才。不断加强与知名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共建基础研究开放创新平台,构建更加适应时代需求的科研创新机制与人才培养模式。 推进体制机制改革,释放创新内生动力。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坚持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构建竞争上岗、末位调整、不胜任退出机制,实现中层干部“能上能下”;稳步实施职业雇员制度,推进“人才资源池”,实现员工“能进能出”;探索实施工资总额单列和中长期激励机制,完善薪酬分配体系,实现工资待遇“能增能减”。对接实施“六大人才工程”,增强培养、引进、用好各类人才的精准性、实效性,形成各类人才竞相成长的良好局面。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分层分类细化各类科技人才队伍自主培养目标,科学规划职业生涯。改革科技人才使用机制,加速落实“新领域培育”“揭榜挂帅”项目机制,明确考核原则和激励政策,让有真才实学的科技人才有用武之地,充分发挥人才效能。全力推进项目长负责制,推行契约化管理,推进和制定明确且可行的授权放权清单,加大和拓宽项目负责人决策权和自主权。 持续强化政治引领,增强人才工作保障。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把人才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重大事项,及时解决突出问题,把好正确政治方向。坚持做深做实做细思想政治工作,解放思想、全局谋划,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打造团结引领优秀人才的广阔平台,把各类人才凝聚到创新发展事业中来,在科技报国中再立新功、再创佳绩。 (作者为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