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下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5版:中国石化报05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中科炼化

银催化剂斩获能耗物耗金牌

2022年06月07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吴金梅 许嘉如
16.8K

    □吴金梅  许嘉如

    “一季度,我们装置在集团公司‘EO/EG(环氧乙烷/乙二醇)装置关键操作晒曲线’竞赛中排名第一。”得知消息后,中科炼化EO/EG装置工艺员龙海辉在部门工作群分享了这份喜悦。

    银催化剂是“乙烯-环氧乙烷-乙二醇-聚酯”产业链的关键核心,其性能直接决定装置的经济性和竞争力。中科炼化EO/EG装置高质量运行一年多来,该品种银催化剂最高选择性超过90%,年平均选择性高于保证值1.5%,性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装置物耗、能耗均稳居集团公司第一,开完全依靠中国石化自己的团队实现首装、首开,且一次开车成功的先河。

    破惯例,首装采用国产银催化剂

    中科炼化EO/EG装置采用壳牌公司传统工艺包,按照惯例,首装必须捆绑其专利氧化反应银催化剂。为打破垄断、降低采购成本,同时为中国石化自主研发的工艺包提供工业应用基础,在总部的大力支持下,中科炼化决定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引进专利技术的装置中首装采用国产银催化剂。

    我国的银催化剂研发起步较晚。国产银催化剂虽已在其他同类装置中应用,但中科炼化EO/EG装置作为当时国内单套环氧乙烷产能最大、流程最长的装置,首次投产即采用国产催化剂,在全球范围实属首例。壳牌专利商提出,一旦采用国产催化剂,将不为装置的催化剂装填工作和反应单元提供技术支持,也不再保证各项性能指标。

    面对挑战,中科炼化化工三部技术团队并未却步。国产银催化剂没有起始反应温度的工业应用数据,关键试验又缺乏专利商指导,技术团队就积极联系北化院、上海工程,针对低空速、大管径的反应床层工艺特点,深入探讨、量身定制高选择性YS-9010K银催化剂,不断优化催化剂生产工艺及性能评价体系,并制定了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以提升催化剂的整体性能和与装置的匹配性。

    同时,他们利用动态模拟软件,对环氧乙烷反应部分发生预燃、床层飞温、尾烧等事故工况进行动态模拟,追踪关键参数在飞温工况下的变化,预测出对相关系统的影响,并根据银催化剂的特性,全方位开展装置工艺设计复核与优化,为顺利投料开车提供了理论支持。

    创奇迹,众志成城实现一次开车成功

    2020年,受疫情影响,海外专家无法到现场提供“三查四定”及试、开车全过程的技术服务。消息传来,中科炼化技术团队成员的心里又沉重了几分。

    “我们团队里70%以上都是年轻人,只有3名员工有整套装置的操作经验。新装置、新员工、新催化剂,没有海外专家现场指导、没有任何可借鉴的案例,一切都需要摸着石头过河。”该公司工艺工程师莫海兵回忆道,“但既然接力棒传到了我们这儿,谁也不想‘掉链子’。没有先例,我们就开先例;没有标准,我们就创标准。”

    一切只能从头开始。技术团队从熟悉最基础的设备图纸入手,一步步研究工艺包资料、摸清管线设备、了解现场流程,装置的每一处都留下了他们徘徊的身影。正是靠着这股敢闯敢拼的劲头,别人口中的“新兵蛋子”独立完成了本应由专利商主导联锁调校、生产准备及开车前条件检查确认等相关工作,为新装置顺利开车打下了坚实基础。

    2020年6月9日,EO/EG装置氧化反应器进入装剂阶段。这是YS-9010K银催化剂的首次工业化应用,装填量为全球最大,装填时间跨度长、技术要求极高。为确保万无一失,中科炼化联合催化剂公司、北化院和装填公司详细制定装填方案,并组建了党员突击队,24小时坚守现场,实行全过程监管,确保装填安全进行、质量过硬。

    装填期间,为防止催化剂受潮,反应器内部温度必须控制在40~45摄氏度。在高温的封闭反应器里,即使站着都汗流浃背,突击队员们常常一趟检查下来,工装都湿透了。即便这样,也没有人退缩。25328根列管,他们始终坚持一根一根仔细检查,避免出现纰漏。在大家的努力下,银催化剂的装填工作仅用15天就完成了,为装置投料开车留出了更多时间。

    2020年9月12日,中科炼化EO/EG装置一次开车成功,不仅打破了引进技术首装进口催化剂的惯例,而且为国内在建和将建的EO/EG项目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依据,大幅压低了进口银催化剂的成本,为国产银催化剂进一步开拓国内外市场提供了新机遇。

    攻难关,千方百计优化装置运行

    开车成功并不是项目攻关的终点。要保证稳定运行,国产银催化剂与新装置的磨合期才刚刚开始。

    开车初期,催化剂就出现了汽包温度低、产汽量大等问题。为此,中科炼化技术团队反复研究技术资料,经过多次试验摸索,最终决定将撤热水的温度设置在224~227摄氏度,在不调整装置内蒸汽管网设计压力的前提下,保证高压蒸汽能顺利并网,同时增产汽包外排蒸汽量,既避免蒸汽放空,又能降低装置运行负荷。调整完成后,问题迎刃而解。

    技术人员刚松了一口气,新的麻烦又找上门。因初期催化剂活性高,导致反应器入口二氧化碳浓度偏高,造成了催化剂的选择性低、原料乙烯和氧气单耗高。物耗增加就意味着效益流失,技术团队立即展开行动。他们结合专利商文件,找出推荐的浓度控制范围、主要分析指标,以及近年同类开车装置的碳酸盐分析数据,通过研究分析和技术论证,对碳酸盐的浓度、膜回收系统回收率、抑制剂加入量等重要参数进行优化调整,从根本上解决脱碳系统处理能力不足的问题。

    在技术团队的不懈努力下,装置运行逐渐平稳,但大家并未松懈,而是将目光放到更高的标准上——抓住关键点,保证高效运行。他们一边与催化剂专家团队及国内同行保持密切交流,通过实时数据监控、收集、分析、总结,掌握第一手资料,摸透催化剂的“脾气”;一边根据反应温度及时调整装置负荷,跟踪氧化反应状况,指导班组优化操作,确保催化剂始终保持在最佳运行状态。

    自2021年1月至今,中科炼化EO/EG装置能耗在集团公司累计9次排名第一,产量指标始终位于前三,综合指标远优于系统内其他同类装置,环氧乙烷和乙二醇产品质量均达到国标优等品标准,2021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万吨。

    “国产银催化剂的各项技术指标均符合生产使用要求,从反应温度、压力、进氧量等各项参数来看,选择性、稳定性都能很好满足产品质量要求。下一步,我们还要在延长催化剂的使用寿命、进一步提升国产催化剂选择性上下功夫。”该公司EO/EG装置工艺副经理王国庆说。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