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下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7版:中国石化报07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的动力与阻力

2021年10月08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16.8K

    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铺设的动力主要来自欧洲与俄罗斯之间完美的能源互补性。从欧洲需求端看,欧洲各国对天然气的需求一直有增无减,与此同时,除了挪威和荷兰,主要欧洲大国都需要俄罗斯的天然气。

    作为欧盟重要支柱国之一的德国,能源却不怎么丰富,98%的石油和92%的天然气供应依赖进口。2015年,从俄罗斯进口的石油和天然气分别占德国总进口量的40%和35%。日本福岛核事故后,德国核电也跟风“熄火”,气候应对又对碳排放的约束越来越紧,在这种情况下,天然气需求走高也成为必然。

    荷兰原本是欧洲重要的天然气供应国,格罗宁根大气田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能源。但近年来,有关该气田的开发诱发地震的研究频出,迫使荷兰逐渐关停该气田,同时也使欧洲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气源地。

    从供应端看,俄罗斯与乌克兰因克里米亚事件交恶,有意减少经乌克兰的输气量成为俄罗斯的重要诉求。在摸着石头过河成功铺设北溪1号天然气管道后,扩大该路径输气量显然成为俄罗斯的最大动力。

    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铺设的最大阻力来自美国。从政治立场来看,远在北美洲的美国不愿意见到俄罗斯与欧洲重要工业国,如德国、法国等因能源而构建牢固的关系;从经济立场来看,美国自页岩气革命以来实现了能源自给的多年夙愿,同时富余的天然气也希望通过液化天然气(LNG)的形式登陆欧洲大陆。为此,美国多次敲打德国要注意对俄罗斯能源的过度依赖,并通过实施制裁等手段图谋拖慢工程进度。

    除了美国,乌克兰和波兰也是反对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的主力军。冷战结束后,乌克兰实现了国家独立,但在经济上依然与俄罗斯藕断丝连,其中之一便是连接俄罗斯和欧洲、过境乌克兰的输气管网。根据2017年的数据,俄罗斯输往欧洲的天然气有40%需过境乌克兰,乌克兰每年可坐地收取20亿~30亿美元的过境费。但2014年俄罗斯因克里米亚与乌克兰交恶,还发生多次天然气断供事件,严重影响了乌克兰输气管道的稳定性,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修建完成意味着俄罗斯将大幅降低对乌克兰过境管道的依赖,而曾经是“中间人”的乌克兰则将失去巨大的地缘政治杠杆。

    虽然德国和其他国家曾表态,天然气必须继续通过乌克兰输送,但并没有做出任何实质安排。俄罗斯也无意控制通过新建管道输送的天然气量。2018年4月,俄气首席执行官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采访时称,还将继续通过乌克兰输送天然气,但输送量将大幅减少,或降为每年100亿~150亿立方米,这个运量仅占目前运输总量的15%。业界纷纷猜测,俄罗斯最终会将这一数字降至零。

    2019年底,在美国制裁的压力下,俄罗斯与乌克兰就输气一事达成了一项过渡协议,确保至少5年内俄罗斯天然气仍将过境乌克兰,但这个前景的可能性是以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工程停滞不前为前提的,此时此刻,早已时过境迁。虽然受到美国的制裁,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工程进度仍得以缓慢推进,今年7月,眼看木已成舟,美国自知再反对也无益,最终松口,相当“识时务”地首肯了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并略带责备地劝告乌克兰不要过多关注输气管道,而应提高管道服务质量,更好地服务欧洲大陆。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