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下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3版:中国石化报03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在打赢全国精准脱贫攻坚战中,镇海炼化累计向贵州、西藏、浙江等三地的贫困村和经济薄弱村投入帮扶资金1000万元,涉及农产、基建、教育等10多个项目,为山村带去发展新理念

走出大山 走上致富路

2021年01月06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张凌志
16.8K

    张凌志

    自浙江中南部高山丘陵,到黔西南部乌蒙山区,再到西藏青藏高原腹地,一道起程于东海之滨的镇海炼化扶贫辙迹绵延万里,串起散布在大山深处的村庄。

    在打赢全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三年行动中,镇海炼化累计向贵州、西藏、浙江等三地的贫困村和经济薄弱村捐赠帮扶超过1000万元,涉及农产、基建、教育等10多个项目,并派出干部驻村扶贫,为山村带去发展新理念,帮助山村经济从“输血”“造血”到 “循环造血”转型。

    山村有“海”

    百万元资金助山村产业扶贫

    清晨,一缕阳光透过新房的窗,照亮了田坝村古稀老人秦明珍的生活。秦明珍告别了破漏的土屋危房——与50多岁儿子相依为命的家,搬入了新居。

    在高海拔山区的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贫穷并非个例。土生土长的普安县兴中镇副镇长龙少柔对这一切很了解,脱贫攻坚三年行动伊始,她所辖6个山村中有4个贫困村,其中包括400多贫困人口的田坝村。

    2018年下半年,龙少柔受派赴浙江宁波镇海区政府扶贫协作科挂职一年,第一次见到东海。时年群山深处,也吹进阵阵海风,镇海炼化受镇海区政府之邀,主动注入百万元资金帮助田坝村快速建立有机蔬菜种植、生猪养殖、黄牛养殖等产业,一条2000公里的黔货出山渠道,让山与海若比邻之交。

    2020年,普安县宣布脱贫摘帽的一刻,作为山海相协的亲历者和见证者,龙少柔眼里闪过脱贫攻坚的一幕幕。三年前沿海资金帮扶建设的100亩有机蔬菜种植基地,如今以合作社固定分红形式,每年向每户入股贫困户分红1600元。此外,养殖生猪26头,黄牛200头,长毛兔4000只,以补助和分红多种形式帮扶贫困户。

    山味出山

    打通消费扶贫绿色通道

    “买一头牛就是帮扶一户贫困户”。这一句话在镇海炼化引起热议,2019年初的一轮黔货出山行动中,镇海炼化向普安贫困村民收购散养黄牛,140头活牛运抵镇海,为员工供应肉质鲜嫩的牛肉。

    “企业、员工、食堂都可以购买当地的生态农产品,让对口帮扶村成为企业的小菜园。”镇海炼化党委副书记胡珣说。企业小菜园模式,打通了消费扶贫的绿色通道,促进村集体经济快速增收。

    30亩布朗李水果基地的基础设施由镇海炼化资助修葺一新,告别泥泞,畅通销路。仲夏时节,布朗李红了枝头,58岁的果农陈旺明腰挂竹篓一边摘李子,一边对着记者笑开了花:“一个篓子十七八斤,一筐李子五十斤,好卖得都忙不过来!”

    让山味出山,镇海炼化成为山味的代言者。《中国石化,种地了》一分钟微视频在人民视频、央视频等多平台热播。镇海炼化每月定期跟踪扶贫项目进展,主动对接拓展特色农产品的品类,还邀请全国著名果蔬品牌宁波“金果园”农场到周扎村试种创新优质水果,主动与缙云县融媒体中心合作直播,将扶贫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

    三年来,镇海炼化主动参与国务院扶贫办“万企帮万村”行动和浙江省“千企结千村,消灭薄弱村”专项行动,小菜园模式让6000名余员工与多个山村有了舌尖上的关联。黄牛肉、藏香猪、麻鸭、米仁、葡萄、布朗李、烧饼、爽面等一系列特产,累计订单额近600万元,直接拉动了村民和村集体经济。

    山中有“山”

    让特色产品成为品牌

    山只是山,16岁的郑国杨离开龙坑村外出创业时,早已看倦了压在眼前的山。缙云县龙坑村,位于浙江中南部高山丘陵地区,其先天的地理劣势,令“龙坑”长期处于全省经济的洼地。

    如今的龙坑村已是浙江“千亩黄茶第一村”,近十年人均年收入从1000元增长到约20000元。

    翻阅旧档案,在镇海炼化帮扶龙坑、永安、吾丰等六个缙云乡村的资金分配表中,龙坑村2012年建成第一个百亩黄茶基地,俨然在列。

    茶苗经三年成长,亮黄的嫩芽缀满枝头,2016年龙坑村已种植黄茶260亩,时年缙云黄茶入选杭州G20峰会指定用茶,其品牌价值评估为1.6亿元。春节,郑国杨返乡竞选新一任村支书,村经济新一轮再投入带动前所未有的种茶返乡潮,龙坑村从接受“输血”“造血”,再到“循环造血”。

    一片叶子催生十年蝶变,规模从100亩到1500亩,从零起步到G20峰会指定用茶,村民年收入从1000元到20000元。相比今天1000多万元产值,扶持第一个百亩黄茶规模化种植的7万元启动资金似乎微不足道,然而在郑国杨看来,正是第一个百亩,让人看见了山中有“山”。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