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下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5版:中国石化报05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地缘政治“起风” 油价未必“下雨”

2025年06月20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罗佐县
16.8K

    ●罗佐县

    近日,以色列对伊朗发起袭击,伊朗进行报复性回击,中东局势再次被引爆。值得注意的是,上一轮以伊冲突双方都非常在意不触碰破坏能源设施的“底线”,但此次截然不同,部分能源设施在军事打击中已受损。受此影响,WTI价格和布伦特原油价格近期涨幅在5%~10%。但综合国际石油市场运行诸多因素考虑,本轮以伊冲突大概率不会拉升中长期国际油价,目前的油价上涨是市场短期内对冲突的瞬时敏感反应所致,属于正常现象,油价很快将恢复至冲突前水平,主要有几个原因。

    一是全球油气供需基本面宽松,这是油价走势的决定性影响因素。从油气供给层面看,助推产量增长因素较多且力量强大。美国实施新一轮能源新政后油气产量保持平稳增长;欧佩克+依靠资源优势计划恢复油气产量增长;全球深水、深层、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即使在中低油价下也开始投资升温。但油气需求侧与供给侧变化并不同步,一方面是因为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依旧不足,美国关税政策进一步遏制了国际贸易增势,导致油气市场需求疲弱;另一方面是因为世界能源结构转型持续,欧洲、中国等地区和国家可再生能源消费在一次能源中占比持续上升,对油气形成事实上的替代。据国际能源署(IEA)等机构预测,2025年,全球原油供应增加180万桶/日,至1.05亿桶/日;需求仅增加80万桶/日,至1.04亿吨/日。供需总体平衡。而基本面宽松意味着油价走势平和。

    二是本轮冲突导致的能源设施受损主要发生在以伊境内,未有扩散和外溢。目前,国际油价上涨是受市场心理恐慌预期影响,国际社会担心冲突引发连锁反应,继而波及整个中东地区。伊朗因核问题长期受美国制裁,石油出口规模每年不足亿吨,占国际石油市场比例仅4%。至于以色列,2024年天然气出口仅百亿立方米,主要目的地是约旦和埃及,断供天然气的影响更限于局部。换言之,假设伊朗和以色列的油气田在本轮冲突中遭受重创,运营乃至出口终止,对国际市场供给也不会产生太大冲击,因为中东产油国、美国、俄罗斯、非洲、南美的原油替代供应很快可以弥补伊朗石油和以色列天然气外供份额的缺口。

    三是以伊冲突的战火波及扰动中东整体油气供应链的可能性较小。也就是说,目前冲突是否会扩大是问题关键。如果以伊冲突波及整个中东的油气供应链,比如伊朗封锁霍尔木兹海峡,那么将引起更大规模的地区冲突,后果一定是灾难性的。但这样的结果涉及多方利益,中东产油国乃至全世界都不愿意看到,所以要相信中东地区存在一种内在的“纠偏”力量。上一轮以伊冲突时,沙特等中东产油国就通过航线禁飞等警告性措施,对以色列可能袭击伊朗油气田进行了有效提醒。此次冲突若导致事态扩大并造成国际油价持续高位运行,欧美国家会激烈反对。特朗普出台能源新政、吸引制造业回流的关税政策已让国内通胀压力进一步加大,民众颇有怨言。此时如果国际油价大幅上涨,美国通胀可能加剧。欧洲在地缘政治冲突后好不容易建立的弱平衡能源供应体系,此时如果再迎来高油价,可能又要功亏一篑。

    美国在以伊冲突后表态,未参与支持以色列对伊朗的袭击行动,及时撇清了关系。近期,美英政府都表示,将向中东地区增派军队以缓和紧张局势。与此同时,国际社会对以色列尽是谴责之声。国际社会同情伊朗,予以支持的舆论会进一步施压以色列。各方力量会促使双方冲突尽可能不扩大,将破坏性影响降至最低。

    中东地区因石油闻名于世,其地缘政治冲突也无人不知。这两个特点使得国际油价相当长时期内与中东地区地缘政治局势动向密切关联,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石油的稀缺性决定了这一关联的长期存在。有人形象地将这一时期地缘政治与油价的关系比作风雨兼程,意思是有风就一定有雨。但美国页岩革命后,伴随着欧盟、中国等主要经济体大力发展新能源并对油气进行不同程度替代后,石油的稀缺性如今已不像过去那么明显。所以,近年来,我们不时看到地缘政治冲突与油价关联度下降,甚至地缘政治冲突后油价还有下行迹象,出现了地缘政治“起风”,油价未必“下雨”的现象。

    (作者单位: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