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下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5版:中国石化报05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以需求导向激活创新链 以机制改革重塑产业链

2025年05月12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臧艳彬
16.8K

工程院研发的高性能水基钻井液在苏北溱页1-1X02HF井应用。 王海波 提供

    □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生产管理部经理 臧艳彬

    近年来,全球科技创新格局正经历深刻变革,人工智能、新能源材料等前沿领域呈现指数级突破态势,科技升级迭代速度显著加快,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互促已成为全球产业升级的主旋律。据国际能源署(IEA)统计,全球约60%的已探明油气储量需通过新技术才能经济有效开发。

    当前,我国油气勘探开发领域成果转化应用呈现三个明显的特点:

    国家政策驱动明显。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快油气勘探开发与新能源融合发展”,国务院国资委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列为国企改革重点任务。各油气田企业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为己任,持续加大勘探开发投资力度,直接带动现场科技成果的应用规模。

    市场需求导向明显。非常规资源开发需求旺盛,推动高温高压钻完井工具、智能测控装备、绿色油田化学剂等技术的快速迭代。

    转化效率提升明显。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正重塑成果转化生态,促进成果转化效率的提升。

    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作为集团公司上游科技创新的主力军,近年来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成效显著,7项标志性成果进入产业化阶段,高端固井工具国内市场占有率突破75%,并成功进入中东、中亚等市场。

    机制改革,强化需求导向。工程院重构三级研发体系,畅通“科技攻关-成果转化-技术支持”链条,实现现场“关键难题”的全链条“同题共答”。围绕现场需求,研究(研发)中心专注基础研究、技术和产品研发,与清华大学、中科院武汉岩土所等单位共建联合研究中心,打造创新联合体;各区域中心贴近现场,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并推动实施。

    聚焦核心技术,打造差异化优势。依托“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将资源向深地、智能测控、绿色低碳等方向倾斜。针对万米特深井技术难题,构建了“地质力学模型+抗高温流体+大尺寸工具”的完整技术链,支撑“深地工程”战略落地;着力解决决策优化和高效处理解释难题,融合物理模型与AI算法,智能钻井系统在济阳丰页区块实现了L2级智能决策,自动化固井系统在重庆页岩气区块试验8口井,实现了固井全过程一键式自动化控制,地质工程一体化钻井设计软件投产应用,井眼轨道设计分析精度达到国际同类软件水平;着力解决可控暂堵和新能源工程难题,PGA可降解暂堵产品实现了宽温区可控降解,助力涪陵区块压后单井产量提高13%左右,高性能低摩阻水基钻井液实现“水替油”,助力苏北页岩油绿色高效开发。

    政策激励,激活创新和创业新生态。工程院推行“双量化”差异化考核机制,绩效与成果转化效益直接挂钩。通过孵化器等模式,鼓励科研人员通过挂职锻炼和创业的方式投入成果孵化,探索“技术入股”“收益共享”等激励模式,激发创业动能。

    面对能源行业的深刻变革,工程院研判未来行业科技发展趋势,制定了三大战略方向:一是以AI赋能石油工程智能化,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积极推进全流程的整合和产业化进程;二是绿色、低碳技术催生的新赛道,重点关注CCUS、地热开发、储氢技术等新的增长点;三是对标国际标准,积极推动高端工具、仪器和新型油田化学剂进入国际市场,与沙特阿美等国际石油公司建立技术合作关系。

    尽管成效显著,但从实验室到生产现场的“最后一公里”仍需突破多重瓶颈。首先,应推动中试平台建设提速。全尺寸试验井群测试子平台、高温高压测试子平台、随钻测控测试子平台三大功能平台将陆续开建和应用,将极大缩短实验室成果到工业应用的周期,加快提升产品成熟度,补齐高效成果转化的短板。其次,应加强子公司市场化、规模化、品牌化建设,完善产业化路径。持续提升子公司的专业化水平和市场竞争优势,主动贴近生产现场,强化市场攻坚,增强品牌建设,以科研成果转化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拳头产品”。最后,构建反哺研发机制,让科研人员共享产业化成果,完成激励闭环。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