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下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2版:中国石化报02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发挥产业链“链长”优势 拓展碳纤维产业高质量发展空间

2025年03月26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郭晓军
16.8K

加快打造碳纤维生产智能化平台,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点,充分发挥产业链“链长”优势,加快打造碳纤维生产智能化平台,加快碳纤维产业迭代升级和市场开发,加快推进大丝束碳纤维项目异地建设,全力拓展碳纤维产业高质量发展空间。

    郭晓军

    碳纤维产业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海石化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工作会议要求,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点,充分发挥产业链“链长”优势,加快打造碳纤维生产智能化平台,加快碳纤维产业迭代升级和市场开发,加快推进大丝束碳纤维项目异地建设,全力拓展碳纤维产业高质量发展空间。

    加快打造碳纤维生产智能化平台。上海石化目前拥有3条大丝束碳纤维生产线、2条小丝束碳纤维生产线。今年,上海石化将在推动降本增效、提升运行效率上下功夫。以开稳开好实现降本增效。在大丝束碳纤维生产线已经通过72小时性能考核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长周期稳定运行水平,大幅降低各项能耗单耗指标。一方面,加强现场操作巡检,强化精细操作管理,努力减少非计划停车时间。另一方面,通过技术攻关,优化生产工艺,降低原丝毛丝率、纤维损伤率。以打造智能化平台提升运行效率。碳纤维对生产技术、工艺流程、产品质量等有着严苛要求,数字化、智能化生产是碳纤维产业发展的基石。上海石化在大丝束碳纤维建设中,始终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从装备到工艺,量身定制了专用生产线,特别是纺丝、氧化炉、碳化炉等关键核心设备,自主开发实现全流程全装备DCS控制技术,实现原丝上位、碳丝产品分样及打包输送等自动化操作。在此基础上,上海石化将全面推进实施数据采集平台建设,打造实时的集生产工艺信息、能源成本信息、质量在线分析与反馈、智能报警与故障分析等生产全过程于一体的智能化平台。

    加快碳纤维产业迭代升级和市场开发。上海石化是中国石化唯一的碳纤维产业基地,我们深切感受到碳纤维产业加快迭代升级和市场开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升科技创新动能,围绕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产业化成果价值最大化,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发挥好先进材料创新研究院、碳纤维复合材料实验基地的研发和生产优势,更加关注产业链需求、产业链发展方向,以及新材料对产业链发展的促进方向,同上下游客户一起,在产业链两端相互成为用户和材料提供商,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协同发展、实现共赢的良好局面。加快产业迭代升级。上海石化将持续开展技术攻关,针对小丝束,研究并寻求产品更高性能的新技术和应用突破点;针对大丝束,研发面向国内领先的低成本智能化成套工业化生产技术和差别化的产业链开发,努力形成核心竞争力。加快市场开发应用。围绕新兴产业发展方向,上海石化将在能源转化、能源存储、低空经济等领域发力,超前开展未来5至10年的碳纤维产业布局,加快推进“大丝束+小丝束、高性能+通用级”碳纤维产品系列全覆盖。

    加快推进大丝束碳纤维项目异地建设。目前,上海石化正加快推进内蒙古有关项目建设,确保新建项目实现单线产能国内第一、单位产品投资和生产成本行业最低,持续提升市场占有率。以产业联动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是央企的责任担当。上海石化将牢牢把握中国石化在内蒙古的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应用场景,以及当地复合材料、风电叶片等关联产业集聚发展的市场机遇,努力实现碳纤维产业营收和发展质量的双提升,在争取早日成为公司新的效益增长点的同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实现企地双赢。

    (作者为上海石化党委书记、董事长)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