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下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2版:中国石化报02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抓住重点难点攻坚突破 推动碳产业驶上发展快车道

2025年03月26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叶晓东
16.8K

围绕碳中和产业技术,与国内院校、石化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充分发挥碳全产业链和多行业覆盖优势,构建碳资源池,合作建设以石化化工装备为主的碳足迹数据库,为促进中国石化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开辟“第二增长曲线”作贡献。

    叶晓东

    集团公司工作会议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实现量质效协同发展。中石化碳产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组织带领全体员工认真学习贯彻会议精神,深入研究当前碳中和产业面临的难题,制定落实切实有效措施,奋力打通产业发展瓶颈,全力实现今年各项工作目标,推动碳产业驶上发展快车道,为促进中国石化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开辟“第二增长曲线”作贡献。

    我国能源化工的绿色转型无前例可循,很多相关技术已经到了瓶颈期。大规模节能降碳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经济成本高,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部分低碳技术仍处于实验室阶段,商业化应用周期长。碳科公司围绕碳中和产业技术,一方面与国内院校知名团队开展联合技术攻关,一方面与系统内上游企业成立联合项目部开展驱油封存业务,积极参与中国石化与壳牌、宝武钢铁和巴斯夫联合开展的华东地区千万吨级CCS(二氧化碳捕获和封存)集群项目的研究工作;与多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成立中国石化李阳院士首席科学家工作室,聚焦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和“卡脖子”问题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围绕减排技术布局,建立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应用技术库,二氧化碳胺法捕集等9项技术首批入库。贯通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和资金链,构建新型开放式的碳全产业链研发体系,推进技术先行、产用结合,加速绿色能源和低碳技术的产业化进程。

    我国碳市场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果,但总体活跃程度仍然较低,绿色价值尚未充分体现。碳科公司将充分运用中国石化碳全产业链和电力、石化、化工、建材等多行业覆盖优势,构建碳资源池,打造统一的碳资源储供体系;通过多元化碳资源获取渠道(如大规模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生物能源化工、合同碳管理等),发挥专业优势,开发相应方法学,形成碳资产,开展全国碳排放配额(CEA)、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交易业务,建立碳资源池,为中国石化储备履约碳资产,确保配额供给稳定,探索中国石化绿色低碳转型。将碳资产开发和绿色金融相结合,多领域开发碳金融产品,力争绿色金融产品覆盖江苏省主要控排企业,充分发挥碳金融对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开展碳资源池建设及价值管理体系二期项目建设,与兄弟企业一起识别碳资产,体现节能减排的碳价值和环境增益,实现碳价值管理战略化、精细化。

    国际碳排放核算体系基本由发达国家主导,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碳排放因子与我国实际情况不符。针对我国碳标准制定与智库研究不足,在国际碳标准制定、碳排放核算基础数据发布上缺乏话语权等问题,碳科公司正与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SEI)研究合作建设以石化化工装备为主的碳足迹数据库,为我国参与国际碳足迹谈判储备技术、提供应对策略。启动绿色甲醇、绿色碳酸钙等化工产品的碳足迹测算、减碳方法学研究和标准编制工作,加快推出国际认可的国内绿色甲醇及生物化工产品标准。扎实开展碳科公司作为“碳专委秘书处”的工作,推动构建智库等系统化支持体系,加强对国际碳壁垒政策研究,为政府在国际谈判和规则制定中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为中石化碳产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