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日期检索
华北油气:创新采气工程技术 全生命周期呵护高产水气井2025年03月03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赵 茜 付豫蓉
□赵 茜 付豫蓉 “采气工程技术的合理应用,可以挽救先天不足的气井。气井就像孩子,后天的培养教育至关重要。”华北油气采油气工艺专家蒋文才介绍。 华北油气大牛地、东胜气田,除具有致密气藏典型的低压、低产特征外,还有高产水、井深等特点。东胜气田平均水气比在5(每产出1万立方米气能携带出5立方米水)以上,有些区块水气比甚至达到8,依靠自然能量、不采取强制排水采气工艺技术就可以生产的气井仅占1/5。华北油气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与采气厂通过自主创新、研发引进,形成了一系列应对高产水气藏排水采气工艺,率先在国内高含水难动用边际气田实现了效益开发。 形成全生命周期排水采气工艺技术 东胜气田气藏类型多样,气井分为“大气大水”“大气小水”“小气大水”“小气小水”四类,依据排液和举升能力,全生命周期可分为“自主携液期”“泡排+”“机械排采”3个阶段。经多年探索,华北油气已建立全生命周期排水采气技术体系,确保气藏稳产。 针对含水气井生产变化快、排采工艺优化难的问题,华北油气形成了井-藏协同排采工况分析方法,解决了单一携液模型指导不足的难题。开采初期,地层能量充足,自主携液成本低。在此阶段,技术人员优化自喷携液期采气管柱技术,平均自喷携液期达900天;形成精细化泡排稳产技术体系,研发多种泡排剂,形成井筒积液诊断和自动化加药技术,支撑1783口泡排井生产,技术应用成功率超85%;通过柱塞气举解决低产气井气液滑脱问题,在大牛地气田应用65口井,平均单井日增气8%。 在“泡排+”阶段,产量降低,他们形成了负压采气、循环气举、混输增压、氮气气举等技术。J30-7-P3井正处于这个阶段,技术人员依靠本井气源,实施循环气举作业,日产气9000立方米,日产水约10立方米。同时,他们引进混输增压技术,利用星旋混输增压泵降低井口回压,将混合积液与天然气抽至集气站。“之前,JPH-319井完全依靠气举作业维持生产,日产气6000立方米,1个月要气举作业六七次,经济效益差。混输增压技术在该井试验成功,日产气达到8700立方米,生产时率提升至100%。”华北油气采油气工艺专家刘岳龙说。 当气井进入生产后期机械排水阶段,华北油气探索抽油机、电泵、同井采注、螺杆泵、直线电机泵、射流泵六类机械排采工艺,形成机抽、射流泵、电潜泵排采工艺体系,明确不同工艺适用边界。日产水在30立方米以下的气井应用机抽和射流泵排水采气技术,日产水30立方米以上的气井应用电潜泵排水采气技术,累计应用85井次,产气1.44亿立方米,有力支撑了高产液井产能释放。 探索机械排水低成本路线 在含水气井开发后期,特别是高产水气井,传统排水工艺已无法满足需求,机械排水技术逐渐占据重要地位。“机械排水虽成本高、管理难,但仍是解决排水难题的首选,其中抽油机排水就是典型。”刘岳龙介绍。 抽油机排采工艺相较其他工艺适应性更强。JPH-416井因积液停产,后采用抽油机排采工艺,初期日产气8000立方米,累计产气137万立方米。J66-5-3井多次气举、泡排无效,采用机抽后日产液最高21.1立方米,累计产气261万立方米。 为延长抽油机井免修期,技术人员改进抽油泵和防偏磨工艺。J66P7H井安装塔式抽油机后,免修期达1487天,日耗电仅175千瓦时。 为降低管理难度和工作量,他们还开发了抽油机远程控制系统,实现数据实时录取、报表自动生成、远程启停、自动间开、压力监测、故障诊断等功能。 针对高产水气井,技术人员研发同井采注技术,通过井下液气分离器实现水气分离,水回注水层,气产出井口,高效排水,释放产能。目前已在42口气井开展试验,累计产气6790万立方米。该技术先后经历了6次迭代升级,泵免修期短的问题得到逐步破解,最长检泵周期突破410天。 前瞻性技术取得显著进展 随着高液气比气井压力下降,应更换小径管柱利于排水,但成本较高。针对此难题,华北油气迭代攻关多孔智能管与自适应协同排采技术,实现“一次作业,全生命周期排采”,为含水气藏控递减稳产提供了新思路。 2023年12月,自适应协同排采技术在J58P18H井试验成功,替代原辅助泡排、放空带液生产,实现高产水气井长周期高效排采。该井于2017年投产,地层压力低,稳产难度大,曾采取多种措施但未能正常生产。新工艺由小油管与井下自适应气液分配器组成,实现液体均匀进入生产油管,消除液柱段塞压力突增现象,利用小油管携液性能,实现气液顺利产出,并通过地面远程控制系统动态监控参数,适应气井生产变化。 此外,他们还研发了智能敷缆管排水采气技术,采用复合塑料加工井下智能化连续生产管柱,内嵌智能电缆、光纤及高精度传感器,实现井下数据在线采集与积液诊断,降低电缆作业风险。该技术已在东胜气田JPH-525井试验成功,实现了自喷携液生产,延长了气井自喷周期,解决了传统管柱腐蚀、摩阻大、数据无法采集等问题。 为解决大牛地气田低压低产液气井排液难题,技术人员开展气动压差泵技术攻关,利用地层能量驱动,可应用于浅井,使气井持续带液生产。目前,已针对4口优选井进行论证分析,为该技术国产化及自主可控提供保证。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