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下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5版:中国石化报05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全面提升我国碳捕集技术水平与核心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2025年03月03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16.8K

    碳捕集环节是决定CCUS项目投资和部署的关键。“十五五”期间,亟须加快统筹相关基础研究、技术开发、装备研制、集成示范和产业培育,全面提升我国碳捕集技术水平与核心竞争力。

    加强碳捕集技术创新体系的总体布局。政府应从顶层制定CCUS技术发展专项战略,形成与碳中和目标相结合的长期碳捕集技术路线图,明确各行业、各阶段的碳捕集技术需求,统筹技术创新与产业转型。同时,尽快启动碳捕集科技创新战略,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关键技术研发,建立碳捕集技术产业联盟,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突破碳捕集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技术瓶颈,推动技术的规模化应用。

    围绕碳捕集技术瓶颈和薄弱环节,重点突破一批关键基础理论和前沿技术。针对现有碳捕集技术能耗高、效率低和稳定性差的问题,建议重点突破新型低能耗碳捕集材料的研发。此外,建议加强传统CCUS技术与风能、太阳能、氢能等可再生能源的集成耦合,探索多能源系统的能量互补与时空协同,提升系统效率和应用场景多样性。利用弃风弃光资源消除碳捕集及空气碳捕集的能耗瓶颈,并推动碳捕集与绿氢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低碳转型协同增效。

    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推动碳捕集技术研发与应用。建议在技术发展初期加大对碳捕集项目的直接拨款力度,建立覆盖多行业、多技术类型的专项税收抵免或碳捕集补贴政策,为企业投资提供长期激励,缓解技术研发成本压力,激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进一步完善碳排放交易体系,将碳捕集纳入碳排放交易市场,赋予其碳信用交易资格,并通过绿色债券和低息贷款等金融工具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多能源系统融合与创新,推动碳捕集技术与风能、太阳能、氢能等清洁能源的深度协同,优化能源配置,提高碳减排效率,为低碳转型提供强有力支撑。

    健全碳捕集技术标准体系,加速补齐基础短板。为保障碳捕集设施建设与运营的规范性、安全性与环保性,国家层面需要针对相关行业制定碳捕集设施的技术标准和安全规范,强化对其性能、运行效率及安全性的评估与认证。推动地方政府制定配套地方性实施细则,确保碳捕集项目环境影响可控,规避潜在的环境风险。加强碳捕集设施的全生命周期监管,建立统一规范的碳减排核查与跟踪报告机制,对碳捕集设施的运行情况进行持续监测与评估。

    加强碳捕集技术预见与监测,提升专利质量,优化基础研究方向和前沿技术布局。积极开展碳捕集前沿技术预见及专利布局的深度研究,定期评估国内外技术发展动态,科学引导研发方向。聚焦碳捕集关键核心技术,构建长期技术预见与监测体系,建立项目库与技术库,识别CCUS技术的关键科学与工程技术问题。鼓励通过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如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提升技术实时监控和动态调控效率,提高专利质量和产业应用价值,解决当前我国碳捕集专利“量大质低”的问题。

    将碳捕集技术发展纳入国际合作战略,加强核心技术海外知识产权布局。积极加强与国际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将碳捕集技术纳入多边、双边国际科技合作,基于国际视野推动我国碳捕集技术研发和国际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再创新。重视加强海外专利布局,构建全球知识产权保护格局,提高碳捕集单项技术及集成技术的国际竞争力,推动我国CCUS技术的全球化推广,打破国外机构对关键技术的垄断。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