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下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5版:中国石化报05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我国碳捕集技术成本优势显著,在“并跑”与“跟跑”中寻求突破

2025年03月03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16.8K

    我国已发展形成适配多种浓度不同规模排放源的碳捕集技术。截至2024年11月底,我国已投运和规划建设中的CCUS示范项目超120个,二氧化碳捕集能力达600万吨/年。低成本、低能耗的新一代碳捕集技术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正由中试逐步向工业示范过渡。同时,碳捕集项目应用场景明显增多,涉及煤炭、石油、天然气、新能源等能源生产领域,以及电力、化工、钢铁、水泥、建筑、交通等多个应用场景,已呈现规模化发展趋势。

    我国碳捕集技术成本整体处于全球中等偏低水平,具有一定的发展优势。从已投运项目的碳捕集成本来看,我国煤化工和石油化工领域的一体化驱油示范项目捕集成本相对较低,为105~250元/吨二氧化碳。电力、水泥捕集成本较高,分别为200~600元/吨二氧化碳和305~730元/吨二氧化碳,但整体低于国外的350~977元/吨二氧化碳和686~1280元/吨二氧化碳。

    我国碳捕集技术与国际水平呈现“并跑”与“跟跑”并存的状态。具体而言,我国的化学吸收法已在能耗和成本控制方面取得了显著突破,与国际水平齐平,但在第三代技术领域仍面临挑战。目前,第三代技术多处于工业化探索阶段。以相变溶剂技术为例,其在部分示范项目中实现了较低能耗(目标2.2吉焦/吨二氧化碳),但距离商业化规模应用仍需技术和工艺的进一步突破。此外,直接空气捕集、低温精馏和膜分离技术在国内的应用大多停留在中试阶段,与国际成熟项目相比尚有差距。要在前沿领域实现超越,我国亟须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深化关键技术研发,同时推动新技术的规模化验证和推广,以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