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日期检索
乘“氢”风破浪,赴绿色新程——中国石化2024年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之一2025年02月17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王庆辉
编者按:刚刚过去的2024年,中国石化绿色低碳转型全面展开,新能源产业化发展提速。本版特别策划了中国石化2024年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将分三期推出,分别为氢能篇、风光篇、地热篇,敬请关注。截至2024年 中国石化已建成加氢站140余座 成为全球最大加氢站运营企业 初步打通6条氢走廊 ●成渝万 ●京津唐 ●沪嘉甬 ●济青 ●汉宜 ●京沪 □本报记者 王庆辉 万吨级绿氢炼化项目接续推进、海水制氢创新突破、氢能交通走廊贯通全国、氢能装备制造基地揭牌、央企绿色氢能制储运创新联合体扬帆起航…… 乘“氢”风破浪,赴绿色新程。刚刚过去的2024年,中国石化勇担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大力发展绿氢炼化和氢能交通业务,积极打造“中国第一氢能公司”,持续筑牢“制储运加用研”全产业链条,努力以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规模与效益并重,探索绿氢产建新路径 氢能集清洁无污染、能量密度高、资源丰富等优势于一身,被认为是“21世纪的终极能源”,既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又是全球能源技术革命的重要方向。在奔赴氢能产业化应用的新征程中,中国石化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要,向新前行、向难攻坚、向绿转型,勇于开拓新路。 在氢能应用现代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推进会上,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马永生表示,氢能产业是我国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之一。中国石化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聚焦绿色低碳发展、应用场景打造等核心任务,在基础固链、技术补链、融合强链、优化塑链上持续发力,加快推动我国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紧抓“氢”机遇,万吨级绿氢炼化项目相继推进。中国石化启动建设内蒙古鄂尔多斯3万吨/年风光制绿氢一体化项目,所产氢气将服务煤化工绿色降碳升级改造;推进内蒙古乌兰察布10万吨/年风光制绿氢一体化项目,依托该项目将建设中国首条跨省区、大规模、长距离的纯氢输送管道。 锤炼“氢”功,应用场景多点开花。2024年12月18日,我国首个工厂化海水制氢科研项目在青岛炼化建成。该项目采用海水直接制氢与绿电制绿氢结合的模式,既为沿海地区消纳可再生绿电生产绿氢探索了新方案,又为资源化利用高含盐工业废水提供了新路径。 此外,由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自主研发的我国首个百千瓦固体氧化物(SOEC)电解水制氢侧线装置在中原油田示范运行。该项目首次实现产品氢气增压纯化功能且纯度达99.999%,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对推进新型绿氢技术产业化具有示范意义。 2024年11月,在第29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中国石化牵头举办中国角“氢能助力气候行动:迈向净零排放的清洁能源未来边会”。会议为共同构建氢能产业生态圈、共同迎接能源“氢时代”凝聚共识,汇集了智慧力量,进一步推动了氢能产业化发展。 构建全国“氢走廊”,布局氢能产业新赛道 交通是氢能应用推广的“先导领域”。中国石化充分依托炼化企业生产优势、加能站网络优势,以交通场景应用切入,加强基础设施布局,深化产业链布局,做大做优氢能交通走廊,助力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 截至2024年底,中国石化已建成140余座加氢站,成为全球最大加氢站运营企业,初步打通成渝万、京津唐、沪嘉甬、济青、汉宜和京沪等6条氢走廊。 在供氢方面,“氢”尽全力。在重庆,中国石化充分发挥一体化优势,建成投产3000标准立方米/时的供氢中心,生产的高纯氢纯度达99.999%,通过管道送至重庆石油长寿加氢综合能源母站,由管束车配送至加氢子站供氢燃料电池车使用。在北京,随着1万标准立方米/小时氢气提纯设施完善项目投产,燕山石化燃料电池氢总产能超过8000吨/年,可为京津冀地区提供24吨/日的燃料电池汽车用氢,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燃料电池氢供应基地,对助力北京地区氢能源产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在加氢网络方面,“氢”情奉献。在广西南宁,我国首座商业化分布式氨制氢加氢一体站——广西石油南宁振兴加能站运营以来,彰显了绿色高效便捷的优势。该站采用中国石化自主研发的低温高效分布式氨制氢成套技术,制氢规模为同类型最大,持续探索大幅降低用氢成本的不同途径。在香港,首座面向公众的加氢站——中国石化香港凹头加氢站建成投用,这是中国石化在境外建设的首座加氢站,日加氢能力达到1000公斤,可为公交车、环卫车辆、私家车等提供全天候加氢服务,助力香港能源绿色转型。 此外,中国石化还开展了跨省氢车运输示范。两台氢能重卡跑完全程约1500公里,跨越京津冀鲁苏沪6个省市,沿途在7座加氢站加氢补能,这是我国氢能车辆首次大范围、长距离、跨区域的实际运输测试。 全链条技术攻关,拓宽氢能应用空间 中国石化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开展全链条攻关,积极消除氢能商业化瓶颈。 在强化支撑保障方面,“氢”装上阵。中国石化成立氢能装备公司,加强与高校院所、氢能企业创新合作,成功投用兆瓦级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装置、橇装式甲醇站内制氢和氨站内制氢装置,实现燃料电池铂基催化剂公斤级工业生产。2024年4月,中国石化氢能装备制造基地揭牌;7月,石化机械成功研制出22兆帕大排量隔膜式氢气压缩机,服务燕山石化万方级供氢中心,标志着我国氢能储运装备技术再上新台阶。 在中国石化氢能产业布局和创新突破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加入氢能装备制造、科技研发领域,其中,碱性电解槽供应商由最初的几家发展到百余家,电解槽等制造成本下降20%~30%。 在标准化建设方面,步履“氢”晰。为推动我国氢能交通产业发展,填补制氢加氢一体站建设的标准空白,中国石化联合国内数十家氢能头部企业制定发布国内首个《制氢加氢一体站技术指南》团体标准,为制氢加氢一体站系统化和标准化建设提供依据。 在大兵团联合作战方面,“氢”力前行。由国务院国资委指导,中国石化和国家能源集团共同牵头组建中央企业绿色氢能制储运创新联合体,共集合80余家单位,汇聚国内优势力量,融合优质资源,探索攻关关键技术,推进绿氢规模化应用,加大新兴产业培育力度,支撑和引领我国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4年,中国石化以“绿”为纸,执“新”为笔,绘就了氢能高质量发展新画卷。回头看,“氢”舟已过万重山;向前看,“氢”路漫漫亦灿灿。 2025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正式施行,明确将氢能纳入能源管理体系,首次从法律层面确立了氢能的能源地位,为氢能产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中国石化将紧抓重大战略机遇,“氢”启未来、逐梦前行,加快推动我国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促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新质生产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集团公司发展计划部对本文亦有贡献)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