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8版:中国石化报08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关键词:创新突破

2025年02月17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王红涛 孙宝翔 杨 阳
16.8K

    讲述人:王红涛(大连院第十一研究室主任)

    “我国首个工厂化海水制氢科研项目在青岛建成”,看到央视朝闻天下的报道,我和团队成员倍感振奋。2024年,由大连院自主研发的单槽10标准立方米/时海水直接电解制氢中试装置在青岛炼化一次开车成功,完善了中国石化制氢技术图谱,标志着海水直接电解制氢技术产业化进程提速。

    该技术可直接利用沿海地区丰富的海水资源和风电资源,无须海水淡化过程,大幅降低制氢物耗。虽然海水制氢具有优势,但海水中多种杂质离子会对制氢过程产生严重影响,因此相较于常规的电解水制氢,海水直接电解制氢对关键材料和设备要求更高。

    为攻克系列难题,大连院成立了涵盖材料、设备、工艺和分析等方向的跨专业项目攻关团队。我带领团队与青岛炼化等生产企业联合攻关,通过研发特制关键设备、设计特殊工艺流程,成功攻克耐氯电极技术、高性能极板设计、海水循环系统等多项关键技术难题,打通从催化剂、电极到关键部件设计、系统集成全流程,实现了科研开发与应用场景的高度耦合互联。

    项目应用后,团队成员小胡感慨“就和自己孩子出生了一样”,这是科研人员质朴的情感表达。项目产出氢气中氧气含量低于2百万分比浓度,低于GB/T 37244-2018规定的燃料电池车用氢气中氧气含量小于5百万分比浓度要求,可直接并入青岛炼化氢气管网,实现了从实验室研究向工业现场验证的快速推进。

    我国沿海地区和海域具有较为丰富的风能、太阳能和海水资源,具有绿电生产绿氢的资源优势。利用海水直接电解制氢,可将不稳定且较难储存的绿电资源,就地转化为相对容易储存和消纳的绿氢资源,同时节省宝贵的淡水资源,为氢能产业发展开辟新途径。因此,海水直接电解制氢是一项发展前景广阔且成本相对较低的制氢技术。

    ●2025年新愿景

    技术迭代升级任重道远。2025年,我们团队将联合青岛炼化等企业,聚焦生产效率提高、长周期稳定运行、大规模工业应用等目标,开展关键材料、设备、工艺研发和数据库信息完善优化,为中国石化发展沿海产业氢能基地、实现电解水制氢技术降本增效提供技术支撑。

    (孙宝翔  杨 阳 整理)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