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8版:中国石化报08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储氢井在液态储氢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2025年01月20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杨静丽 蒋琳琳
16.8K

伊伟锴 中国石化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新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经理

    问:储氢领域研究对中国石化打造“中国第一氢能公司”有怎样的意义?

    答:当前,探索一种清洁、高效的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化石能源,已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紧迫课题。储氢作为一种新型储能类型,在清洁、高效、可持续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是未来能源转型的重要方向之一。近年来,中国石化加快打造中国第一氢能公司,围绕绿氢炼化、氢能交通加强产业布局,大力推进氢能全产业链技术研发应用,通过大型绿电制氢项目及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带动氢能装备研发和制造企业发展,积极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储氢领域的技术突破对延长氢能产业链、加速氢能产业规模化发展意义非凡。储氢领域对延伸氢能产业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提高氢能储运效率、降低成本、确保安全性,以及推动氢能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方面。

    储氢技术是氢能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氢能的制备、储存、运输和应用等环节,对促进氢能产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提高氢能储运效率、降低储运成本,是当前集团公司氢能领域科研攻关的一项重要工作。

    问:中国石化在储氢领域做了哪些尝试?

    答:截至目前,中国石化已累计投资10家氢能企业。2024年7月,中国石化新星(内蒙古)西氢东送新能源有限公司发布内蒙古乌兰察布至京津冀地区氢气输送管道示范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工程相关招标公告,该输氢管道示范工程途经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和天津等地,管道全长约1145公里,近期设计输氢能力10万吨/年、远期规划输氢能力50万吨/年,这意味着我国长距离大规模输氢管道已渐行渐近。

    问:针对目前储氢领域的短板,未来要开展哪些工作?

    答:在制氢技术迅速发展的当下,储氢行业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储氢行业必将迎来更快速、更可持续的发展。围绕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中国石化加快核心技术攻关。目前,在储氢技术方面,中国石化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主要开展了“井筒高压储氢技术研究”的前瞻项目和“直径339.7毫米储氢井关键工程技术研究”等攻关项目,并依托油田单位和销售公司开展储氢井的示范应用配套项目,研发了大口径储氢套管、井口装置和井底装置,配套研发了储氢井泄漏检测监测和修复技术。

    储氢井在液态储氢方面具有巨大潜力。目前,国内外在液氢储氢井建设方面尚属空白。未来可以在构造形式、管材选择、防氢脆技术、绝热方式选择等方面进行探索性研究,并开展液态储氢井实验室建设和关键技术研究,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液态储氢井技术体系。

    高压气态储氢井在安全、储氢潜力和占地面积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科研单位需要在储氢井方面形成大直径、高压力储氢井关键技术体系,并具备大规模储氢井施工的资质和能力,努力使地下储氢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目前,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已根据储氢井科研攻关和技术创新的需求,同步建设高压气态储氢井工程模拟实验室,为氢能产业提供关键技术研究和工程验证平台,推动氢能技术发展和应用,为中国石化绿氢能源战略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杨静丽 蒋琳琳 整理)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