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4版:中国石化报04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1974年的初春与工厂

2024年07月18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冯进进
16.8K

    冯进进

    1974年初春的安庆石化,已经没有多少人可以完整地复述出来了,能够从细节上来描述那个初春场景的只有一幅老照片。

    照片是黑白的,但这并不影响我对它色彩的想象:时值初春,花苞立在枝头,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黝黑汉子,穿着薄薄的单衣,铁镐撞击石块的声响,和着劳动者的号子在空中飘荡。不远处的山上,干枯的树杈被人遗忘在这细密的绿草丛中,在风的作用下,彼此相互摩擦,似在低声呢喃。看着老照片,你会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所吸引,进而深深地融入其中。

    如果让我来写一写1974年的工厂,更为确切地说,那不能称之为工厂,只是由一个个劳动场面汇聚而成的工地,至于工厂,不过是停留在红头文件上的几行文字。当然,“工厂”二字总是那么富有魅力。那时候的人们也许根本不知道,50年后,它会在一个有着近800年历史的古城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50年前,工厂只是单一的化肥和炼油,谁又能想到,短短50年,油电化纤由一张张蓝图成为现实;恐怕更没有人想到,重油催化裂解技术会从国内首创发展到世界领跑。

    梦想变成了现实。

    不知为何,在写1974年安庆石化的春天时,脑海里总有1974年的长江江堤,也许,“工厂”的出现和江堤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江堤边的小草低垂,黄绒绒的嫩芽被遮掩在草丛中,随着江水的起伏若隐若现。1974年常驻江堤边的人们一定有机会从春到冬地观赏到了这些草的变化。但我在厂史展览馆里没有看到相关的资料,无法体味经历者的心境。江堤边,趸船以一种静止的方式隔断了我对1974年春天江堤的想象。

    于是,我决定把1974年的初春与工厂和2024年的初春与工厂结合起来,静静地聆听相隔了50年依旧可以听见的生命破土而出的声音。

    工厂塔林林立,明媚的阳光下,泛着耀眼的光芒,古老的轰鸣声早已停歇。充满现代气息的操作室里,电子大屏上滚动播放着重要的监控画面,电脑屏幕上,由红、黄、蓝为主线的数字不断闪现变化。干净、整洁的厂区道路边,“花园工厂”的环境让人分不出这究竟是春还是秋。行走其间,天空不知何时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如丝如雾,一片蓄满了雨水的樟树叶从高高的树顶跌落下来,在我跟前发出啪的声响,抬头望去,在它脱落的叶根旁边,一片新叶悄悄生长了出来。阵风吹过,一阵花香扑鼻而来,熟悉樟树的人都知道,这是樟树花香,它开在春天,香在四季。

    带着满身的花香,站在江堤边,迎面而至的是那亘古不变的春风。五个码头一“字”排开,崭新的油管线在“8828”工程的见证下,从厂区一路小跑着汇聚到江堤边。滚滚江水一路东流,激起我虔诚的情感。一棵有些沧桑的柳树,以柳叶轻轻地抚摸着水面。几根粗大的水泥柱子立在水中央,泾渭分明的黄白界线无声地告诉我们,这儿,曾经被江水亲吻过。

    游走了一圈,我才发现,我对“春天”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也许,是那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的“传承”在作怪,也许,是那幅拍摄在春天里的照片给了我暗示。春,是生机,是希望,如此说来,在这短暂的半天游历中,我渴望自己有所收获。

    这也许就是我所想表达的全部吧!

    (作者来自安庆石化)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