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下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6版:中国石化报06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理论创新:突破“禁区”指迷津

2024年07月15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王福全 林 波
16.8K

科研人员在野外开展地质调查。徐勤琪 摄

    技术亮点

    超深层断控缝洞型

    油气成藏理论:

    首次发现盆地腹部中小滑移距走滑断裂体系,创新提出“非共轴挤压,调节区域变形”发育机制;首次发现“断控缝洞型”储集体新类型,阐明其“构造破碎”成储机制;首次建立其内部“栅状”结构模型,开拓了超深层勘探新领域。

    创建超深层走滑断控型油气成藏模式,拓展了油气藏保存下限深度,在低洼区发现“断-储-藏”一体油气富集样式,指导并发现了大型走滑断控型油气田——顺北油气田。

    □王福全 林 波

    十年蝶变 ,满眼锦绣。

    2014年7月,顺北地区的第一口重点探井顺北1井完钻,揭开了塔里木盆地超深层油气勘探的“冰山一角”,由此发现和建成了被誉为“深地一号”的顺北油气田。

    10年间,顺北油气田钻探深度超过8000米的油气井达114口,发现4个亿吨级油气区带,建成300万吨/年产能阵地,累计油气产量当量超过1100万吨。

    “只有掌握好油气成藏的地质理论,解决‘有没有’的问题,才可能发现和建设大油气田。”西北油田副总经理、总地质师曹自成说。从顺北勘探起步开始,西北油田逐步认识到走滑断裂带为油气勘探有利区,率先突破了8000米以深超深层油气勘探“禁区”,创新形成了超深层断控缝洞型油气成藏理论,有效指导了勘探方向。

    地质理论创新成为照亮勘探进程的“灯塔”

    塔里木盆地埋深在6000~10000米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丰富。探索深地对于缓解西北油田油气资源短缺局面、落实战略资源接替有着重要意义。

    早在2004年,西北油田就提出了“塔河之下找塔河,塔河之外找塔河”的勘探战略,力求找到新的规模储量资源阵地。

    “打井采油,首先要从地质理论上明确某个区域或地层‘有没有油’。进疆40多年的勘探开发实践证明,每一次的油气大突破,都离不开地质理论的先行飞跃。”西北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总地质师韩俊介绍。

    1984年,沙参2井获得突破,拉开了塔里木盆地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的序幕。在生产实践中创新形成的海相碳酸盐岩缝洞型油气藏成藏理论,有力指导发现和建设了雅克拉气田等多个油气田。

    1996~1997年,西北油田在奥陶系碳酸盐岩领域部署的沙46井、沙48井相继获得突破,以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成藏理论和缝洞型油藏开发理论为指导,又发现和建成了我国最大的古生界海相油田——塔河油田,累计生产原油1.36亿吨。

    在深地探索中创新形成超深层断控缝洞型油气成藏理论

    2010年以后,通过一轮深入的区域地质研究,西北油田对盆地演化、烃源分布规律、油气成藏富集规律有了新认识,勘探思路由“邻近满加尔烃源区,以古隆起、古斜坡为勘探目标”转变为“立足原地烃源岩,沿着深大断裂带,以超深多成因、多类型裂缝-洞穴储集体为目标,寻找晚期原生规模轻质油气藏”。

    在新思路指导下,2014~2015年,顺南4井、顺南5井、顺托1井相继获得重大油气突破,实现了由塔中隆起向顺托果勒低隆的勘探战略转移。2014年,顺北1井证实顺北地区奥陶系具备很好的成藏条件,实现了新地区、新领域的油气新发现。此后,顺北1-1H井、顺北1-2H井等7口滚动评价井均获得高产工业油流,发现了顺北1号断裂带整装亿吨级规模储量油气富集区,实现了顺北重大油气突破。

    通过多年持续勘探评价,西北油田对顺北的油气地质特征有了深刻全面的认识,在前期潜山型、岩溶缝洞型油气藏的基础上,发现了国内乃至全球又一种新的油气藏类型,即断控缝洞型油气藏。

    “超深层断控缝洞型油气成藏理论创新提出了克拉通内中小尺度走滑断裂带‘控储、控圈、控运、控藏、控富’五位一体油气富集模式,揭示了新的储集体类型与油气藏类型,丰富了海相碳酸盐岩成储与成藏理论,突破了‘走滑断裂带主要作为油气运移通道,不能形成规模储集体,也不作为主要勘探目标’传统地质认识的束缚,将碳酸盐岩有效储层埋深下限延深至8500米以深,拓展了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的勘探潜力。”曹自成介绍。

    新理论有效指导发现了10亿吨级的顺北油气田,并实现商业开发,为西北油田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攻克难题中获得新认识,持续丰富完善创新理论

    虽然同在塔里木盆地,但顺北油气田与塔河油田在烃源岩、储层成因、成藏期、油气特性、构造位置、油藏类型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

    西北油田在攻克难题中不断获得新认识,持续丰富完善创新理论,更精准地指导油气勘探。

    “顺北走滑断裂‘一体多栅’规模储集体发育模式,就是近两年取得的新认识。”西北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顺北油气研究所所长黄诚介绍。

    在勘探顺北1号断裂带过程中,当在断裂面附近钻遇到放空或漏失,研究人员通常认为找到了规模储层发育的位置,也取得了不错的油气效果。在勘探顺北5号断裂带时,研究人员却发现在断面附近发育有多个破碎储集体,“这说明顺北断裂带内部储层结构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他们结合野外地质考察、岩芯观察、室内实验模拟,分析4条断裂带近千个地震剖面,创新提出走滑断控缝洞型储集体“栅状结构”空间模型的新认识。

    “一道‘栅栏’就像一排书架。以前,我们钻穿第一道栅栏,就认为找到了油气储藏空间。运用‘栅状结构’新认识指导生产,一次就能钻穿多道栅栏,沟通多个储集体。”黄诚说,“顺北4号断裂带、8号断裂带的34口井实现了‘少井高产’,‘栅状结构’空间模型功不可没。”

    向地球深部进军,需要探索更多的地质理论无人区、开辟更多的找油找气新路径,西北油田步履未停,奋发向前。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