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日期检索
提升气井“三率”
2024年02月26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柯文奇
□柯文奇 近年来,气井低产低效态势严峻。中国石化低压低产气井占比近35%,效益生产面临巨大挑战。让更多低压气井复产,提升气井生产时率、措施有效率、采收率,成为气田稳产的必由之路。 受地质、工程差异化因素影响,气田生产面临以下问题:开发气田种类多,流体性质差异大,常规低压气井、含硫低压气井、含凝析油气井对排采和积液复产工艺带来了挑战;随着多分段压裂水平井应用,越来越多的深层气投入开发,深度越来越深、井型越发复杂,工艺适应性受到挑战;油气田用工逐年减少,气井逐年增多,靠人工难以实现高效生产。 针对上述问题,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采油工程研究所成立项目团队,对低压低产气井“问诊把脉”。面对低压低产气井量大面广、日趋复杂等问题,形成了储层-井筒流动模拟分析、气井工况诊断等分析方法,产品研发与数智化转型相结合,探索出包含低压气井生产智能化分析、生产参数智能化优化、工况调整智能化控制在内的排采与复产方案。 气井自投产起,如同从婴儿茁壮成长到壮年,再到年老体弱,需要采气人员的精心呵护。 石勘院技术团队多次深入大牛地、涪陵、永川、东北等气田现场进行测试分析,为气井建立生产档案,逐井分析气井压力、产量、液气比变化规律,为了使气井稳产效果最大化,在统筹考虑地层供给和能量消耗的基础上一井一策构建气井健康图,并搭建气井健康管理平台,实现气井工况智能化分析、预警与管理。 复杂气井积液和复产问题成为关注焦点,技术团队以需求为导向,锚定技术目标,攻关有针对性的技术方案。针对东北、华北地区低压含凝析油气井积液问题,研发耐“四高(高温、高矿化度、高含凝析油、高含二氧化硫)”泡排剂,累计应用200余井次,在高矿化度、高含硫化氢等低压气井中均收到较好效果,平均增气26.8%。针对进入低压阶段的涪陵、永川页岩气井水平段和造斜段排液难的问题,创新研发溶芯式气举阀、自力开关式气举阀,解决了多级气举在带压作业井筒中下深不足的问题,实现水平段深度排液复产。针对柱塞气举长期运行过程中井下工况不断变化,参数调整适应性变差导致工艺失效的问题,研发具有温压监测功能的柱塞,大幅提升柱塞工艺适应性。为了提高气井排采工艺的适应性,开发智能柱塞、智能泡排及微型温压监测装置,提升采气数智化水平。 目前,深层超深层低压气井、高水气比气井的排液采气仍存在诸多难题需要破解,需要持续推动气井排液采气向智能化、低碳绿色化方向发展,重点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攻关: 一是绿色、低碳、智能排采工艺。智能排采是促进气井稳定生产的关键,充分利用“测-控-调”一体化技术手段,持续提升智能排采水平,减少积液放喷,助力低压气井绿色、低碳、智能复产。 二是全生命周期宽排量排采工艺。页岩气、致密气、煤层气等非常规资源的开发,受大规模压裂影响大,需要开展气井全生命周期排液采气技术研发。 三是深层超深层排采工艺。深层页岩气、深层煤岩气开发给排采带来更多挑战,4000米以深的排采工艺目前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攻克。 (作者单位: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