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4版:中国石化报04版
日期检索
四代“驱油人”的接力跑2023年11月20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李天睿
李天睿 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工程实践,四代胜利人接力奋斗,最终成就了我国首个百万吨级CCUS项目——齐鲁石化—胜利油田CCUS示范工程。 CCUS即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把碳封地下,把油驱出来”,胜利油田在很早就开始酝酿。20世纪80年代,尽管当时很多人认为这是异想天开,可是60后科研人员曹银盛决心从零开始,义无反顾地投入二氧化碳驱油研究。 为了解决影响二氧化碳驱油效率的一批理论问题,曹银盛与同事们一砖一瓦地建起了气驱试验室,成为该领域第一代“驱油人”,奠定了二氧化碳驱油研究的基础。 沿着“基础研究取得进展,带动应用研究创新,实现核心技术突破”的科研链条,一场接力跑在胜利油田持续展开。 进入21世纪,70后科研人员张传宝作为第二代“驱油人”代表,接过了接力棒。 张传宝所在的二氧化碳驱研发团队利用二氧化碳进行近混相驱先导试验,虽然证明二氧化碳驱油行之有效,但如何将二氧化碳与原油混为一体才是提高驱油效率的关键。问题随之而来:多大压力才能让油和气在地下形成混相? “接着焖!不到40兆帕坚决不开井!” 在胜利油田樊142区块,科研人员盯住一口注入井,从2013年干到2016年,从17兆帕加压到40兆帕…… “开井!”“成了!” 当黑色的“金子”喷薄而出的那一刻,第二代“驱油人”喜极而泣。 打通了油气混相的技术堵点,如何将二氧化碳安全高效地注入地下,又摆在了第三代驱油人的面前。 2010年,80后科研人员赵铁军刚一毕业,便毅然决然投身正在进行二氧化碳先导试验的高89-1区块。 超高压精确流量计就像二氧化碳注入装备的“眼睛”,有了它,才可能实现一泵对多井同时注入。当时流量计在国内还不能生产,只能花高价从国外购买。那一刻,赵铁军意识到“关键技术必须靠自己”! 信念常常能产生神奇的力量。赵铁军钻研业务理论,请教多方专家,反复修改设计方案,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经过不懈攻关,他和所在的CCUS地面装备攻关团队创新研发出国内首台(套)全密闭高效注入系列装备,形成零排放、低温计量、分压分注等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体系,为CCUS大规模工业应用奠定了坚实的装备基础。 解决了注入问题,新难题又来了:防窜。简单而言,就是如何让二氧化碳“老老实实”待在地下不乱跑。 从10分钟到30分钟再到60分钟,十年时间里,二氧化碳泡沫维持时间不断被刷新,一次封存率突破70%。随着防窜技术不断完善,胜利油田初步形成了低成本捕集技术、管道安全输送技术等CCUS全产业链六大技术系列。 2020年,接力棒传到了第四代“驱油人”郑文宽的手中。90后科研人员郑文宽和同事们面临的难题是:重现流体在地下油藏的流动过程,为采出更多石油制定更科学的开发方案。此时,胜利油田正在加快拓展二氧化碳驱油与封存技术应用领域,逐步扩大驱油与封存规模。 目前,齐鲁石化—胜利油田CCUS示范工程已投入运行。该项目预计2025年可增油近300万吨,每年减排二氧化碳100万吨,相当于植树近900万棵。 从设想到实践,从实践到实现。胜利油田的四代“驱油人”接力攻关,掌握了从二氧化碳捕集、混相驱到封存等关键理论技术,开辟了一条独具特色的CCUS之路。 “驱油人”牢记嘱托,紧握接力棒,跑出加速度,在中国式现代化石化新篇章中书写胜利担当,争取更大荣光!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