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下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4版:中国石化报04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从精神之源汲取奋进力量

——西北油田705企业文化教育基地纪实
2023年02月15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16.8K

沙参二井抢险保井青年突击队临上阵前合影
沙参二井抢险保井青年突击队临上阵前合影背面
西北油田705企业文化教育基地全景
?西北油田705企业文化教育基地一号展厅

    基地名片

    西北油田705企业文化教育基地位于新疆库车雅克拉附近,是原地矿部塔北油气联合勘探指挥部所在地。教育基地于2018年9月启用,由展厅、陈列室、复原室、外景雕塑、钻井井场、户外场景6个板块组成,占地4万平方米。

    教育基地展示照片180余幅、实物218件、雕塑6座、景观3处、艺术品2件,众多实物和事迹故事生动诠释了石油精神石化传统。2019年7月,教育基地被命名为西北石油局有限公司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业科普基地、党性教育基地。2022年8月,被集团公司党组命名为“中国石化红色教育基地”。自开馆以来,累计接待参观350场次4700人次。

    王福全 王 婷

    天山南麓,大漠北缘。

    “705”本是乌鲁木齐到喀什314国道705公里处里程碑上的一组普通数字,却因为塔里木盆地石油工业的发展变得与众不同。

    1984年9月22日,沙参二井一声“沙漠春雷”,实现了我国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首次重大突破。此后,原地矿部从西北、西南、华北等地抽调近40支专业化队伍,与西北油田的前身西北石油地质局,组成一支6000余人的勘探“大军”,在塔里木盆地开展油气联合勘探。这是我国石油工业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石油会战。

    705基地位于314国道705公里里程碑所在地雅克拉的一处院落,距离沙参二井30余公里。1985年6月,该院落成为原地矿部塔北油气联合勘探指挥部所在地。此后,705基地作为西北油田生产经营指挥枢纽,不仅见证了波澜壮阔的塔里木石油大会战,还见证了西北油田艰苦奋斗的创业史发展史,成为西北石油人传承石油精神弘扬石化传统的生动课堂。

    一张青年突击队合影

    这是一张38年前的老照片。照片上是13名青年人在井场上的合影,照片背面有这样一句话:视死如归,沙参二井抢险保井青年突击队临上阵前合影,以备殉职后告慰家中亲人。

    参观705企业文化教育基地的很多人,都曾站在这张照片前驻足凝视,倾听那段震撼心灵的感人故事。

    1984年9月22日凌晨,沙参二井喜获高产工业油气流。油气流夹带着地层深处的砂石喷薄而出,喷射到几十米高的空中。井场西侧放喷管线燃起的火焰顺着风势,在井场上大面积燃烧起来,浓烟直刺苍穹,狂啸声震耳欲聋。

    一场惊心动魄的抢险保井战斗,就此打响。

    钻井队队长王守忠带领卫怀忠、杨红山等十余名青年组成抢险保井突击队,冲在了最前面。只有他们最了解井场的情况。

    脸部、手臂被火灼得生疼,大家坚持用血肉之躯筑起人墙,一层层包围火势,用各种工具扑灭火苗。

    火苗扑灭了复燃,复燃了再扑灭。没有人退缩,每个人都在咬着牙硬顶着。

    经过了56个日夜,沙参二井抢险保井取得重大胜利,从此拉开了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开发的序幕。

    这一张特殊的合影照片和抢险保井的豪情故事,激励着一代代西北石油人初心不改,以昂扬斗志持续唱响“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旋律。

    一句老石油座右铭

    作为一名在塔里木盆地奋战30多年的老石油,西北油田油气开发首席专家杨敏熟悉705企业文化教育基地的一草一木,甚至看到院子里白杨树上歪歪扭扭刻着的那些名字,都能讲出一段段有趣的往事。

    “在这里,老师傅们常给我们说一句话‘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杨敏说,“科研是油气突破的关键,我们科研工作者要时刻为解决油气生产难题创造条件。”

    塔河油田稳产难度大,特别是2018年以来,老区剩余油分布认识不清、注水注气效果变差等棘手问题更加凸显。杨敏带领团队持续完善缝洞型油藏控制递减关键技术体系,先后创建缝洞系统描述、改善注水注气提高采收率技术等多种方法,为塔河油田实现硬稳定提供了重要支撑。

    顺北规模上产关键期,杨敏又牵头组建顺北增储上产项目部。他和团队从最基础的储层结构研究做起,在艰难中寻找开发规律。仅两年时间,他主持创建的储层表征技术、一套适应不同断裂特点的动用方式、八项一体化成熟经验等成果在顺北油气田得到全面推广,开发井建产成功率达100%,平均单井产能较设计提高20个百分点。

    近年来,杨敏先后获得“中国石化突出贡献专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家“等荣誉称号,2022年5月被评为中国石化劳动模范。

    一对油三代姐妹花

    西北油田采油一厂开发研究所的哈萨克族姐妹杨阳、杨荣荣,每次到705企业文化教育基地参观,看到展室里摆放的水壶、帆布包等物品,都感觉特别亲切。

    这些老物件曾经是他们家中的“成员”。705企业文化教育基地建设之时,她们的父亲将它们捐献了出来。

    杨阳、杨荣荣的祖父和父亲都在油田工作,她们从小就听着石油故事长大,立志于建设大油田。

    2012年,杨阳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毕业后回到油田工作。一年后,杨荣荣从合肥工业大学资源勘探工程专业毕业后,也回到了油田工作。

    姐妹花的工作表现亮眼。2022年,杨阳负责“底水砂岩油藏剩余油监测及应用”项目的现场试验及验收工作,开展剩余油监测10余井次,项目累计增油8000吨。杨荣荣的研究成果“创新井温图版,丰富诊断方法,提升油井管理水平”,在采油一厂油水井动态分析大赛上荣获一等奖。这项成果为精准诊断异常井提供了理论参考,获得了专家们的一致好评。

    “我们厂有不少油二代、油三代。他们和杨阳、杨荣荣一样,虽然工作在不同的岗位,但身上都有一股能吃苦、不服输的劲头,石油石化优良传统已经与他们的家风融为了一体。”西北油田采油一厂副总地质师、开发研究所所长王佳乐说。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