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下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6版:中国石化报06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负极材料

2022年08月30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16.8K

    负极材料,是电池在充电过程中锂离子和电子的载体,主要影响电池的能量密度、充放电效率。在电池成本中,负极材料约占5%~10%。

    【产品名片】

    负极材料主要可分为人造石墨、天然石墨、硅碳负极三类。

    ·碳材料

    以碳材料为原料的石墨负极理论比容量372 mA·h·g-1(毫安时每克),但随着国家对锂电池性能要求不断提高,石墨负极显露出它的不足,如质量比容量较低、循环次数多、层状结构易脱落,因此在目前的电池应用中已发挥至极限。

    ·硅碳负极材料

    硅碳负极是将纳米硅和石墨材料两者混合,通过降低硅基材料粒径至纳米级别,缓冲硅在脱嵌锂离子过程中产生的应力和形变,以最大化提高其实用性。

    2017年,搭载了硅碳负极锂电池的特斯拉Model 3系列汽车面世,开硅碳电池在电动汽车领域应用的先河,进一步激发硅碳负极材料的市场需求。

    ·硅负极材料

    硅负极材料以其大容量的优点,受到了行业内广泛关注,成为目前各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研究重点。研究发现,硅负极材料理论容量高达4200mA·h·g-1,是石墨材料的10倍以上。然而,硅材料在循环过程中会产生较大体积膨胀,易导致硅负极材料的电池容量衰减。

    【市场情况】

    2021年,全球负极材料出货量达到90.5万吨,同比增长68.2%;中国负极材料出货量达到77.9万吨,同比增长86.4%。

    市场仍以人造石墨为主,人造石墨市场占比接近95%,其余基本为天然石墨。硅碳负极处于发展早期,在国内市场中,仅有一家民营企业实现硅碳负极规模量产,少数企业实现小批量生产,市场广阔。有机构预测2025年全球硅碳负极材料需求量将突破30万吨。

    【研究进展】

    持续优化硅碳负极产品性能

    上海院项目团队在成功研发硅碳负极的基础上,还开发了硅碳负极配套的石墨烯导电剂,解决了市售炭黑类导电剂内阻大等问题,显著提升了硅碳负极大倍率充放电的循环稳定性,为硅碳负极下游推广试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在前期百公斤级放大试验的基础上,项目团队自2021年10月起开始筹备硅碳负极吨级中试及相关装置的调研建设。预计今年8月底,该项目将完成第一次吨级中试,所得产品一部分进行自测以验证产品性能的一致性,其余将送往下游客户进行试用和第三方测评。

    下一步,项目团队将持续优化完善吨级中试工艺路线与参数,提升产品性能的一致性。同时,加强与下游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开发硅碳负极配套锂电池,推动硅碳负极的商业化进程。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