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日期检索
石油情未了2022年08月22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姚青敏
姚青敏
3个月前,黄宝成到了石油行业特殊工种法定退休年龄。掐指算来,他当了15年钻井工、5年作业工、16年采油工。办完退休手续,黄宝成围着办公大楼转了两圈,久久不愿离去。
1984年,18岁的黄宝成高考落榜,恰逢中原油田面对地方招工,他所在的村庄恰在油田招工范围内,黄宝成第一个报了名。经过体检、考试等层层筛选,在被录取的两百多人中,他以综合成绩第一名成为一名石油工人,从此,开始了36年的石油生涯。
听着铁人王进喜先进事迹成长起来,黄宝成知道石油工人工作的艰辛,也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但真正成为一名石油工人后,黄宝成才切实体验到了石油工人的不易。
钻井队的工作环境很艰苦,每天都是油泥满身,经常在野外工作,十天半个月回不了一次家。当时后勤保障条件有限,野外施工时,寒冬腊月,钻台上钻井工人的双手都冻得皲裂,有人甚至脸蛋都冻得青一块紫一块。施工现场没有食堂,后勤人员开车用保温桶把每餐饭送到井场,夏天尚可,冬天盛到碗里的饭菜常常是温温的。时间久了,黄宝成落下了胃寒的毛病,吃太过生冷的食物,胃部就会痉挛疼痛。
黄宝成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又勤学好问,遇到难题有一股不服输的钻劲。钻井平台上,从守井口到设备的检修保养,从液压大钳的使用到刹把的操作,井队6个操作岗位他都成了行家里手。
随着中原油田外闯市场的号角吹响,从1990年开始,黄宝成和他的同事又一起辗转新疆、内蒙古等地。从中原地区到大漠戈壁,从钻井工到作业工,工作单位也进行了多次整合调整,可无论干什么,黄宝成都是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专一行。20年的野外工作,使他的胃病逐年加剧。2004年黄宝成已是作业三大队的队长,那天恰遇一水平井上大修作业遇卡。由于钻具受井眼磨阻大的影响,遇卡后很难实现可退,加上井筒有些套变,无数次的活动解卡,整整17个小时夜以继日地坚守,黄宝成累得一下子瘫软到地上。那一年,厂里把他调到离家最近的一个采油站——卫8号站。
卫8号采油站就在黄宝成的老家黄庄西面,站内有4台增注泵,48口油水井散落在黄宝成老家的田间。每天早上,他总是第一个到站上,骑上站内那辆28型号的永久自行车,沿巡井路线把48口油水井和沿途管线巡检一遍,查一下流程,看一下水套炉的温度,触摸感知输油管线的冷暖,判断有无井出现异常,把站当成了自己的家。
近几年,随着公司改革的进一步推进,采油厂信息化改造升级,很多年轻同事走向了外部市场,黄宝成所在的卫8号站和附近的卫26号站也进行了合并,两个站合并前有21名工人,分流后只剩下6名。16年间,黄宝成负责的站7次被厂评为优胜标杆站,他本人9次被评为厂年度先进个人。
转眼,已经退休3个月了,黄宝成每天仍穿着红工衣围着他熟悉的井站转圈,发现哪口井盘根刺漏了就给站上人员打电话,发现哪条管线穿孔了,就给区里调度汇报。人虽退休了,他却成了站上、区里的编外顾问。如今黄宝成的手机一响,只要看到是原单位同事的电话,他就莫名的激动和兴奋。
“真舍不得离开啊!”说完这句话,这个36年为了石油走南闯北的汉子,第一次流下了两行热泪。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