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4版:中国石化报04版
![]() ![]() ![]() 日期检索
中原油田退休员工王玉莲,是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的弟子,12岁随香玉剧社赴朝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慰问演出,两次荣立三等功。脱掉戏装换工装,从豫剧演员到中国石化员工,她说
为祖国奉献的信念
|
![]() |
80岁的王玉莲佩戴“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留影。 |
![]() |
左:12岁的王玉莲在抗美援朝战场留影。 右:王玉莲舞台风采。 |
史艳争 张衍鑫
9月初,抗美援朝题材纪录片《1950他们正年轻》上映后,正卧床休养的中原油田退休员工王玉莲,通过儿女的手机观影后,心潮澎湃。听说月底即将上映抗美援朝题材影片《长津湖》,老人一直期待着。她还特地把“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放在床头,“感觉身上的病似乎好了一大半”。
这枚珍贵的纪念章,是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参加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的志愿军老战士老同志等颁发的。王玉莲老人今年3月收到。它也是老人作为豫剧大师常香玉的“玉”字辈弟子、跟随香玉剧社赴朝鲜慰问志愿军的那段光荣历史的见证。
退休前,王玉莲是中原油田原采油六厂员工。她一直默默无闻,从没向任何人透露这段往事。就连她的儿子也不知道,自己的母亲曾经两次荣立三等功,而且其中一次就是在朝鲜前线获得的。
王玉莲出生于1941年,今年已80周岁,8岁入梨园学艺,跟着常香玉学习常派表演艺术,主攻小生、须生、武生行当。
1948年,常香玉在西安创立香玉剧社,最初的学生,每个人的名字中间都带一个“玉”字标识辈分。随后剧社招收的第一批弟子,也是这样命名的。王玉莲便是在当地招收的首批弟子之一。入行后,她悉心学艺、刻苦练功,艺术表现力精进,小小年纪便成为主力演员。
1951年夏,常香玉带领香玉剧社全体演职员开展全国义演,10岁的王玉莲跟随香玉剧社走遍河南、湖北、广州、湖南,历时半年,与剧社全体演职员一起,实现为志愿军捐献一架战斗机(即“香玉号”)的壮举。
小小年纪的她,同剧社的老师、师哥师姐一样,懂得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道理。1953年2月,年仅12岁的王玉莲主动请缨,跟随香玉剧社(隶属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文艺工作团第5团)到朝鲜战场慰问演出。
“他们深入坑道、哨所、连队等一线战场慰问志愿军战士,激励志愿军奋勇杀敌。我妈说,就跟电影《英雄儿女》中主人公王芳他们一样,真的是冒着枪林弹雨到前线慰问演出。”王玉莲的儿子对记者说。志愿军见到像王玉莲这样年纪的孩子也来到硝烟弥漫的前线演出,深受感动和鼓舞。历时175天的演出,王玉莲圆满完成任务,并荣立三等功。在此期间,王玉莲有一位师姐在一次慰问演出途中不幸被敌机击中,当场牺牲。
1955年,香玉剧社迁回豫剧故乡河南,更名为“河南省豫剧一团”。1956年,在常香玉主演的戏剧电影《花木兰》中,王玉莲饰演花木兰的弟弟花木力,因此荣立第二个三等功。
1962年,因为一句“革命需要”,王玉莲二话不说,与丈夫一起调入石油工业部运输公司豫剧团。后来豫剧团解散,王玉莲夫妇扎根石油工业部运输公司基层,当了石油工人。
1969年,江汉油田会战,王玉莲随运输公司同事到江汉油田,在修理车间当修理工。
1970年,王玉莲夫妇参加长庆油田会战,油田有个文艺团体,编排歌舞、话剧、豫剧等,王玉莲的丈夫是总导演、总队长,王玉莲是主力演员。
1982年,东濮石油会战,王玉莲与丈夫到中原油田采油六厂,这个厂的同事大都来自长庆油田,很多人看过他们演出节目,知道他们的特长,领导就把王玉莲夫妇安排到厂工会文化站工作,他们兢兢业业为丰富石油工人业余文化生活作贡献,一直到退休。
如今,回忆起往昔峥嵘岁月,王玉莲老人说:“只要祖国需要,在哪儿工作都中。哪儿需要就到哪儿去,俺这代人就这样,为祖国奉献的信念终生都不会变。”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